奇哉,九江锁江楼塔
浔阳楼以东数百米,滔滔长江流到此地,遇一矶矗立,江水遂作廻流,江流十分湍急。明朝万历十三年(1585),九江郡守吴秀为锁降多年作乱的江龙,以使江城免受水患,在回龙矶上修楼建塔,同时铸铁牛四条。楼名锁江楼,塔曰文峯塔,亦唤锁江楼塔。愿望善哉,却挡不住凄风苦雨的劫难,尤是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八月七日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地动山摇,浪高八丈,在九江地震中锁江楼轰然倾圯,两条铁牛也坠入江中……
奇迹于劫难中诞生:锁江楼塔岿然不动,另外两条铁牛也安然无恙!
清乾隆嘉庆年间,重修锁江楼,维修锁江楼塔。然而,好景不长,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九江,仅剩其二的铁牛与锁江楼遭炮火洗劫而被毁。
但是,锁江楼塔恰似巨人一般,孑然屹立于回龙矶上——难道不是生命的奇迹吗。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1938年6月,日本侵略者抵达九江水域后,远远地就看见了伟岸的锁江楼塔屹立于回龙矶上,不由怒火中烧,竟向宝塔猛烈炮击,其中三发炮弹击中宝塔,不料宝塔只是向江边倾斜了一点,居然傲然挺立!这真是惊天动地的事情啊,因为日寇给宝塔留下的三个弹孔,其中最大的一个竟达一米见方!
塔高35米,六面七级。我在塔下漫步,仰望塔身,似一柄宝剑,直插蓝天,“离天三尺三!”“刺破青天锷未残!”这英气浩然的诗句脱口而出。斑驳的塔砖被岁月的风雨浸洇成黛烟色,每一个翘角在空中勾云画雾,风铃在叮叮当当吟唱,几乎每一级都生长着不大的葛树;葛树,这生命力极强的树种,像这锁江楼塔一样,在砖缝塔隙里扎根,吮日月之精华,沐雨露之养份,恶劣的环境中竟蓬勃着生命的翠绿!
“回龙矶上锁江楼,九派东流眼底收。
镇孽驱邪神自若,巍然耸立怒涛头。”
是的,是的,什么怒涛,什么孽邪,都被一一踏平,一一降伏!
毕竟,锁江楼塔在岁月的侵袭和日寇炮弹的轰击下倾斜了,向东北方向倾斜了,呈香蕉状弯曲。政府拨款纠偏,使楼塔重振雄姿,乃题中之义。这个过程有一碑文铭之,兹录于后:
“邑之建塔,必有其因,神怪志异,固不可征。然锁江楼塔为祈文风昌盛而始建,历经地震之灾,兵燹之祸而不圯。尤其一九三八年遭侵华日寇炮轰,塔体被击三处,最大洞径达三百五十厘米,仍屹立回龙矶上数十年,成为九江古城之标记,地方精神支柱之象征。文物于社会之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一九八五年勘测,该塔呈香蕉状弯曲,塔倾向北东偏心距达七十五厘米,千疮百孔,破败不堪。当年即按原貌维修。一九九八年鉴于塔体倾斜加剧,塔顶北东偏心距已达一百一十三厘米。国家文物局、江西省文化厅和九江市人民政府共同拨款对古塔进行纠倾加固,于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日开工,至一九九九年五月十八日竣工。纠倾加固采取排土法纠倾,塔基内外浇注钢筋混泥土加固,并在塔基下浇注六根人工控孔桩至持力层,以使塔体保持长期稳定。
古塔有幸,历尽沧桑而欣逢盛世,重焕青春而以九江标志物之英姿巍立长江之畔,与英雄的九江人民共迎二十一世纪的灿烂曙光。诚盛世事也,特书碑以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