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马陆>马陆塘畔>详细内容

终究还是“放不下”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15-09-29 13:00 浏览次数: 【字体:

有些人把自己看得太重,以为众人一天也离不开自己;可当他转身离开后才发现,其实自己并不那么重要,别人也并不那么在乎自己。
有的记者就是这样。他当班时名字天天出现在版面上,热闹得很,出名也快得很。热心读者还打电话到报社来,说你今天的文章太好了,版面上就数你这篇有分量。他走出报社大门,就觉得满大街都在向他行注目礼,“无冕之王”这顶桂冠,使他自我感觉好得不行。快退休时,他就想,没有我的文章,这版面怎么弄啊,读者会怎么牵记自己啊。事实是,他离开后,报纸照常出,读者看其他文章都来不及,哪里还记得他的名字。
有的领导也这样。在位几十年,就觉得一个单位,是自己搞的好;一队人马,是自己带的强;某年做的某事,绝对是前任后任无法超越的杰出政绩。离任前,他忧心忡忡:卸下的这副担子,谁能挑得起啊;这一块工作没了自己,不知会弄成啥样……没想到他离开后,新领导比他更有思路;过去围着他转的那些人,在新领导带领下干得更起劲;至于他当年留下的“政绩”,只有他闲下走过时,自己一个人跟孙子深情叙述。
有的老师也这样,特别是当班主任的,觉得自己跟学生的关系,就是老母鸡跟小鸡的关系,学生一刻也不能脱离自己的视线。就是其他老师上课时,她也要从教室后门小窗里,看一下课堂情况,把脸故意露一下。难得有事离开一天,她就心事重重,担忧“小鸡”们会捣蛋,会闯祸……殊不知“母鸡”走后,“小鸡”们表现比平时更好,不仅课上得好、作业交得好,连眼保健操和课间操都比平时做得更整齐。
有的作家也这样。发了几篇小说,得了几次奖,就以为自己天赋很高,得其所哉,文坛从此不能缺失自己。在他看来,只有他的东西才是美文,读者天天盼着先睹为快;编辑部一旦退他稿,他就光火、骂娘,判定对方有眼无珠,耽误了读者。可当他封笔后才发现,其实文坛没有他,依然百花齐放;图书馆书海浩瀚,他的书连找都找不到;而说起他的作品,读者根本没有任何印象。
有的明星更是这样,自视为太阳或月亮,以为舞台离不开他,观众更少不了他;殊不知岁月流淌,星星也会过气,这时才发现,没他的舞台照样明亮;而他的名字,已经没人说起……
把自己看得太重,像自作多情,也像自恋,不外乎一种小情绪。这情绪虽小,一旦染上,人就会活得很吃力。把自己看得太重的人,往往太过计较别人的看法与评价,内心会变得十分脆弱和敏感。当别人赞扬时,他就沾沾自喜、血脉和畅;当别人诟病时,他就愤懑不安、血压升上。试想,漫长人生数十年,竟由这种小情绪支配,岂不悲乎。
常说人要“拿得起,放得下”,把自己看得太重,终究还是“放不下”。人要活得轻松自在,得把自己看得轻些才行。这个看轻,当然不是自轻自贱,而是对自身分量的清醒估计。某院士接受采访时说:“此项重大科研突破,不是我个人功绩,而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我有幸厕身其间,只是普通一员。”坦诚的“自轻”,令人钦佩。启功先生说自己“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更是令人难忘。一代大师竟以“自嘲”总结一生,洒脱“自轻”一至如此,我辈普通人何不效而仿之?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