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圈”
活了大半辈子,这些年才识得“圈”的分量,还看清了在不同人眼里,“圈”的不同价值。
譬如娱乐圈,人们对它的认知就大不相同。有的年轻人仰视娱乐圈,或天天练街舞,或夜夜唱美国乡村歌曲,或在宾馆门口彻夜等候娱星一笑……他们以进娱乐圈为荣,孜孜以求带动了全家,父母还乐于节衣缩食,支持子女进“圈”成星。
当然也有不认同的。在有些年轻人看来,那些人唱的歌跳的舞没啥艺术含量,算不得真正艺术,因此不愿同道;也有的家长认为,某些娱星奇装异服、红毛绿臂,还常闹出些出格事来,不赞成孩子学他们样。最近在世界大赛中揽金爆红的泳坛明星宁泽涛,因“颜值爆表”,被大量粉丝建议“进娱乐圈发展”,但这位小将就直言,“绝不会进娱乐圈”,“这是我家人对我要求的底线”。
说起这个底线,令人联想再三。如某著名主持人就公开表示,“不愿意女儿进娱乐圈”;更有一位“巨星”称:“中国娱乐圈目前是最赚钱也是最不干净的行业”;“这圈子太要自尊没法活,做得好就得‘不要脸’”。这些人士在“圈”而不认“圈”,更反对子女入“圈”,形成了一道复杂景观。
其实这种景观,不独娱乐圈有,其他圈也有。文学圈就有很多作家不赞成子女继承衣钵,如鲁迅就告诫儿子,“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医圈、学圈、教育圈、商业圈、科研圈、实业圈……叮嘱孩子不要跟自己走同一道路的,大有人在;至于接近“草根”各圈,不让下一代再种地、再做工、再扫大街,更成为一种社会定势。
对自己所在的“圈”到底认不认可,回答这问题,起码对“圈”要有个清醒认知。那些反对儿女进娱乐圈的“巨星”,那些含泪劝说后人不要重复自己的老辈,他们在“圈”里待了几十年,定有切肤之痛,方有入木三分的见解。他们不认圈,也许出于某种感情因素,或许有失偏颇,但无论如何,这是他们对人生的反思,也是对后代的一种负责态度,值得人们深省。
社会进步、分工细化,也使“圈”出现诸多交集。高校有众多科研人才,成就堪称一流,你说他们属于“教育圈”还是“科研圈”?电视台有许多主持人,极具娱星范儿,你说他们属于“新闻圈”还是“娱乐圈”?官场里不少官儿,一会儿处长局长,一会儿总裁监事长,你说他们属于“政圈”还是“商圈”?
“政圈”“商圈”,外国情况不知如何,在中国,确实是授受不亲的。商人还历来热衷于拉官员“入圈”。在有些地方,商人身价一看资产,二看他认识多大官儿。有些官员身在官场,却与商人有千丝万缕关系,当商圈聚会,个别商人宣称“我半小时就可把某官叫来”时,他果然乖乖听话,极速现身。这样的官员不仅认“圈”,而且认“套”,人们务必看清他的面目。
老百姓生活富足,“圈”也日渐多彩:集邮圈、读书圈、健身圈、跳舞圈、旅游圈、股票圈……酒肉朋友吃喝圈,爱车人士车友圈;阴暗角落里,还有吸毒圈、嫖赌圈。这些年观察下来,我逐渐知道:看清一个圈好不好,体现你的辨识力;进不进一个圈,体现你的判断力;能不能融入一个圈,取决于你的亲和力;要不要摆脱一个圈,取决于你的抉择力。
简而言之,“圈”对人生会产生极大影响。环顾四周,蓦然发现,我们其实身处各种圈子包围当中;要不要踏进一个圈,要不要为某圈付出那些精力,还真值得每个人细细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