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马陆>马陆塘畔>详细内容

“遮揪”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15-08-11 10:00 浏览次数: 【字体:

那一天,我们去看崇明北部正准备开发的、有几百亩水面的“北湖”。之所以给北湖加个引号,因为县里的朋友告知,这还是暂名。当初考虑,杭州有西湖、嘉兴有南湖、武汉有东湖,崇明再来个北湖,东南西北,就齐了。但尚未最后确定,这是要说清楚的。我没有冠名权,只有引号权。
去“北湖”,要走过一大片沙家浜式的芦荡。芦荡是湿地,不便行走,所以建有半人高的木质栈道。这是附近村民搞的“农家游”的一个景点。芦荡浩瀚,栈桥逶迤,既得野趣也得雅趣。栈桥上,有湿润的风吹过脸颊,十分爽利。古人把风分成雌风和雄风两种,这里的风不软不硬,竟不知该如何替古人画分了。
忽然就发现了栈桥下的许多小蟹。崇明盛产螃蟹与蟛蜞。螃蟹还是名优产品,沪上妇孺皆知。但这种小螃蟹似不寻常,形体比螃蟹小了许多,螯之状与蟛蜞也不相同。蟛蜞的两螯一般大小,而这种小蟹一个螯很小,一个螯很大,像仅戴了一只拳击手套的运动员。它们在湿地上飞快爬动,爬动时高举着那只大螯,既似自卫,又如示威。看来,这片湿地也不平静,湿地有湿地的生存法则。
县里的朋友介绍,这种小蟹叫“遮揪”。遮揪两字上,我又用了引号,因为这是我的“音译”。崇明人都这么叫,却谁也闹不清该怎么写。不过,这个音译还是有道理的。这种小蟹觅得食物后,往往迅速退回洞穴,然后用那个大螯把洞口严严实实遮住,再用那个小螯揪住食物往嘴里送。两个螯一遮一揪的进食,“遮揪”两字岂不很形象?
但事后想想,执象而求,已落下乘。起码这名字仅是一种表面的动作对应,没有深层的文化内涵。细究崇明人的语言,其实是很有文化意味的。现在有些相声演员,常常模仿几句崇明话,尽管可博人一笑,但这跟“遮揪”一样,非常浅表。据我了解,现在的崇明话中,就有许多古汉语的孑遗。比如我们常常说的工作,崇明人就不叫工作,叫“营生”;比如小孩子在床上躺一躺,不叫躺一躺,叫“眠一眠”等。古风十足、古意盎然,叫人不知今夕何夕。
这种古风古意的得以保持,大抵因了交通不便的缘故。崇明四面环水,非舟楫不登彼岸。这不是好事,但也不坏。一些古语今用即为一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崇明的生态环境因此而特好。水土干净,空气清新,林木扶疏,禽鸟繁多。现代化带来的种种弊端还没有入侵到这方净土。交通不便,正像“遮揪”的大螯,把那些不干净的东西都挡在了海岛之外了。
当然,交通还是要解决的,崇明也正要迈开新时代的步伐。问题是,在大开发的同时,生态环境必须注意保护。相信有关方面肯定已在考虑之中,我就不多饶舌。
再回到“遮揪”的名字上来。联系到崇明古风古意的语言系统,最后我又想起了一种“音译”,把此蟹叫做“遮袖”。这名字同样受到了进食动作的启发,不过是受人类进食动作的启发:在戏剧舞台上我们常常看到古人饮酒时,用一只手甩开大袖遮住脸部,用一只手把酒水送入口中。这与小蟹的动作何其相似乃而!
虽然“遮袖”之名,还是一种动作对应,但其文化内涵已经不再浅表。顺便说一说,它的“文化”,还发人深思:我们当代人不顾礼仪胡吃海喝时的种种不文明丑态,是否不仅逊于古人,甚至还远远不如一只小螃蟹呢?
至于这小蟹的名字最终如何写,我讲的还不算数。正像县里朋友告诉我的那个“北湖”一样,我没有冠名权。这么提出来,只当是野人献芹,仅供采择把!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