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马陆>马陆塘畔>详细内容

满纸禅意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15-07-22 08:00 浏览次数: 【字体:

近获石禅画集《投石问禅》,喜欢不已。《投石问禅》集扇面、圆扇、斗方等50幅,不乏精彩。其中内容表现吃茶的竟占五分之一强,更让我叫好不迭。
我与石禅都喜欢茶。我最初喝的台湾大禹岭茶就是石禅送的。我也送过他茶,四十多年前的用羊皮、竹篓包装的康砖金尖边路茶。
因为茶,就喜欢茶盏紫壶。石禅画画之余玩瓷玩壶,颇有心得。石禅的画中看似随意的线条,却诗情流淌,令人品味不尽。这线条在瓷胚上、紫泥上同样极为美妙,时有精彩亮相。他赠我的一件小井栏壶我就喜欢不已,壶壁寥寥几笔兰草,飘逸生动,所题“清露”两字让我在品茗时更觉茶之甘醇。
我与石禅也喜老家具。石禅痴迷程度为常人少见,为了得到他所喜爱的器物,他想方设法,志在必得,最奏效的一招是送画。我转让过他多件心仪之老家具,也因此得过他画。我说:“你这画的价值已超出了那家具。”他不管,在他看来,送掉画可以再画,而与喜欢的老家具失之交臂则不可再得。自己的画像园子里的芳草,割了还可再长,而姿态万千的古典家具则是萍水相逢的心仪女子,错过了,将不知所去。石禅是渔民的儿子,他的画像一张渔网,线条处处美意四溢。我曾怀疑他美轮美奂的线条,是否来自明清家具?
茶禅本不分。其实,明清家具本也充满禅意,于是喝着茶,把玩老家具,在画中表现禅意,茶香、书香、墨香构成了石禅生活的重要内容。
石禅画集《投石问禅》中,有幅扇面画了两位雅士树下对饮,一人喝完茶把茶盏侧倒拿在手中。这一姿态让我感觉不但有动作,似乎还有语言,似乎在评说茶的香味、回甘、茶后喉间的醇滑。“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芬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蔬林窄径之间……”这是板桥的句子。茶禅一味,品茶如参禅。石禅的画中有着板桥抒写的意境,其中禅味不言而喻。吃茶含“放下”之意,禅意也主张“放下”。忙碌的人,辛苦奔波的人,该放下时且放下。读石禅画集《投石问禅》,作品无不表现那种“放下”后的悠然闲逸,或捕蝉,或与鸟虫对话,或觅句秋吟,或船头独斟……不无闲雅,满纸禅意。
行文至此,不由想起十多年前石禅送我一幅斗方,他写这幅书法时漏了一个字,那字恰巧是个“苦”字。石禅至今记忆犹新,说冥冥之中意味着楼兄从此脱“苦”。他说得没错。那年,正是我离开国有企业的时候。我的人生也正从那年开始,少了许多无谓的忙碌和委屈。十多年后,我读石禅作品,觉这“脱苦”也正是禅意中的“放下”。
石禅说他喜欢我写茶写古典家具的“闲书”。乙未春,我去青浦送拙著《吃茶笔记》、《月河淘旧》,在他府上见到挂在墙上的一幅瓷板画,三个僧人仰望天空,上半截一片空白。在看什么?星空?晚霞?飞过的大雁?抑或穿越时空,看到奔月的嫦娥?载着天外来客的飞船?画中禅境令人想象无限。
那天我与石禅对话,颇多同感。比如说,现在的画家为了多卖,画得太多,而底蕴、才情、创造力又都不够,于是滥,不断重复。石禅有斋名“卖画买花堂”,他坦言画家以画为生,他也有重复。但同时他一直在思考变化和内涵。我想他思考的便是质朴拙趣中的久远禅意。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