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人家——云南纪行之二
2015年3月9日,我们离开昆明来到大理。
大理是白族的聚居地。上世纪五十年代,电影《五朵金花》风靡全国,白族姑娘美丽的形象深入人心,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因此,人们把白族姑娘都称为“金花”。
据导游介绍,白族人崇尚白色,一般人家的住房的墙壁都是白色的,墙壁越白,说明这家人家越富裕。他们很注重门楼建筑,几乎每家人家的门楼都是串角飞檐、斗拱重叠、玲珑剔透,富有民族特色。
白族人家家里的墙壁上,都绘有彩画,一般都会画这么几幅画:一是“羊跪乳”,二是“鸦反哺”。古人云:“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这充分体现了白族人家的传统美德。同时,还会画上两只鸳鸯,表达了白族人家希望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的愿望。
大理产银。历史上大理白族的银器手工艺全国闻名。导游安排我们参观白族的银器加工展示及银器博物馆。在银器博物馆里,我第一次看到了“雪花银”,雪白的银块上,呈现出一朵朵雪花,非常漂亮。“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封建社会的官员,几乎无官不贪。想不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许多共产党的官员,也被“雪花银”击中,陷入了腐败的泥潭,可见“雪花银”之威力。
大妈们购物结束了,导游带我们品尝驰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并观赏歌舞表演。白族的三道茶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时就已成了白族人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我们一边品尝“三道茶”,一边欣赏白族姑娘、小伙的歌舞表演。白族人能歌善舞,独具白族民族特色的歌舞,赢得了游客的阵阵掌声,特别是“五朵金花”的表演,更是把现场的气氛推到了高潮。
观赏了白族三道茶歌舞表演后,我们来到了位于洱海边上具有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渔村沙村,欣赏鱼鹰驯化表演。鱼鹰驯化表演已经成为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村也是电影《五朵金花》的外拍取景地,是鱼鹰文化的发源和传承之地。
到了码头,我们坐在小船上。划船的是个白族中年汉子,船离开码头,驶向洱海。在我们前面是两条放鱼鹰的小船。当我们划到宽阔的洱海海面上,渔民就把一只只鱼鹰赶到水里。船夫让我们一起喊“吆号”、“吆号”,意思是给鱼鹰加油。鱼鹰一到水里,在“吆号”、“吆号”的加油声中,争先恐后地钻入水中,不一会儿几只鱼鹰就叼了一条二斤左右的鲤鱼上来。渔民用网兜把鱼兜上来,鱼鹰还是紧紧地咬住不放。这样的场面,我小时候在家乡的河里也见到过。不过,由于洱海水面宽阔,鱼鹰众多,场面更为壮观罢了。
到了大理,大理古城是不能不去的。大理古城历史上是大理国的都城,高高的城墙保存完好,城门中央是郭沫若手书的“大理”两个大字。我们从南城门走进大理古城,只见石板铺成的街道两边都是商店,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据导游介绍,原来居住在这里的居民都已搬走,大部分出租给江浙一带的商人,商品也基本上是从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批发来的。这和我见过的江南有些古镇相似,商业化开发过度了。
虽然大理古城商业化开发有些过度了,但大理古城墙、古建筑大体上保存完好。这要归功于大理人的智慧,他们把州政府的驻地设在离大理古城不远的下关,那里现在已经建成了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城。古城和新城交相辉映,吸引了无数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