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马陆>马陆塘畔>详细内容

与舞台艺人有关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15-05-26 09:00 浏览次数: 【字体:

有一篇小说的某个场景我记得很清晰,这比较奇怪。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读到的当代美国作家大卫?帕兰特的小说,小说名忘了,只记得小说与舞台和艺人有关。记得的那个场景是,小说主角坐在戏院正厅的观众席上看舞台上的表演,演出的内容是什么小说似乎没有涉及,主角看到的是舞台上舞动着的女演员耳垂上掉落的耳饰,女演员的迤地长裙摆裹住了男演员的脚,男演员一面用单脚平衡身体,一面继续慷慨激昂地朗诵着台词,并唾沫星子乱飞。然后小说主角专注地看着舞台上空翱翔的飞蛾,盘旋于男演员的头顶之上,穿梭于明亮的舞台灯光下的如云团般的尘埃。谢幕暗场时,小说主角却分明看到自己拍动的手和手背上的脉纹……
非同寻常的舞台和观演过程,让舞台的虚拟感虚化而现实感增强,因为观者的走神于实在的细微末节而使舞台上虚拟的故事淡化至不见踪影。我想,这种有别于以往关于舞台的经验,让我对迷离繁华梦幻写意惊艳的舞台有一种间离感,因而印象深刻吧。
在参观梅兰芳纪念馆时,那场景又如在眼前。
离簇新的泰州古护城河——凤城河不远,有一座绿树掩映的园子,据说是移建的明清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指导设计,整个亭子似绽放的梅花——那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纪念馆。经过馆门前一尊梅兰芳先生的白色雕像进入园内,又见一雕像,这回是个衣袂飘飘水袖善舞的女子站在水中央,周围花团锦簇,有蝴蝶翩然,听解说此为梅兰芳先生饰演的人物。园子也是“园中园”,别有情味。
转去史料陈列馆看个究竟。原来梅兰芳先生原籍泰州——这是以前不知道的——却出生于北京,6岁学艺,11岁登台。据说,他小时候被送去学艺时,第一任老师说他长相和唱功都不行,被退了回来,受此菲薄,知道自己条件不如人,他苦练基本功,一个唱段、一个身段练无数遍,练眼神更是入魔。终于成为一代大家,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和自己的表演体系,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并称“世界三大表演体系”……好像一个励志故事,这里似乎可以作为青少年教育基地,或者已经是了吧?
在一个模拟的“梅宅”门前,照片里的童年梅兰芳手扶着门正向外眺望。隔几个橱窗是梅兰芳表演时穿过的戏服。一种舞台感被烘托出来,而且是一个过去的舞台。灯光虽然依旧辉煌,但戏服已然陈旧,有些黯淡了。
中国戏剧道具高度抽象,比如“一桌二椅”,这一桌二椅可以代表所有在戏中出现的器物,可以是桌子和椅子,也可以是床、是桥,或者别的物件,他演给你看是什么就是什么。这种表演很虚拟。虚拟表演的特点就是不用灯光布景等舞台技术在舞台上制造具体生活场景,而是建立一种类似比方的幻觉,由演员在这种幻觉中模仿生活,把人物的行动和写景、抒情紧密结合起来,调动观众的想象以共同创造舞台图像。
应该说想象的舞台图像比具体描绘铺陈的舞台更有韵味,但我记忆中的那个舞台却没有任何和戏剧有关的图像,只有一枚在强光下呼号奔突的飞蛾。
在纪念馆,一面是感觉中舞台的虚拟,《贵妃醉酒》中的杨玉环,《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霸王别姬》里的虞姬,《生死恨》中的韩玉娘,《天女散花》里的天女……一面是现实中梅兰芳作为演员作为普通人的真实感,八年抗战时的蓄须明志,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卓别林的交往……观者的这种对于舞台的游离和分神,似乎更有助于理解梅兰芳从普通人到艺术大师的历程。
我想,此时,可能我也开始理解帕兰特让主角分神于一枚飞蛾的意图。
没想到曾让唐代诗人王维咏叹,“浮于淮泗,浩然天波,海潮喷于乾坤,江城入于泱漭”的汉唐古郡海陵(泰州),除了恣肆的水以外,另有更洪量的可令人驰骋神思的所在。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