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马陆>马陆塘畔>详细内容

面对报纸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15-03-31 15:00 浏览次数: 【字体:

人有了一点年纪,神经好像变得脆弱了。其中一种表现是容易流泪,往往会被电视剧中很普通的一个细节或一句台词,感动得热泪盈眶。据说伟人也如此。毛泽东在晚年看电影,面对一些战争场景,常常泪流满面。伟人与凡人原本是有共通之处的,或者说伟人也有他的局限性。
神经变得脆弱的另一种表现是,人生有了更多的不能承受之轻,原本不成为负担的东西,也成了负担。比如报纸。我办报至今凡三十二年,报纸应是我的衣食父母了。记得当年插队落户,常听得一位和我现在年龄差不多的老农感叹:“吃烂泥,穿烂泥,死了埋烂泥。”如把烂泥换作报纸也是可以说这句话的。然而我对报纸却没有老农对泥土有感情——近年来,我竟然把读报当成了一种负担!
每天面对一大叠报纸,时有面对鸡肋之感。一份一份去读吧,内容重复的不少,花了很多时间,却不知有几多收获。不读呢,又有点不放心,仿佛一件事情没有做好。左右为难,好不痛苦。特别是周一,加上双休日有三天的报纸量,就更觉得不胜负担了。
说这话,可能得罪朋友。因为我的报纸中,一部分是单位给订的,一部分是朋友送的。其实我生性最重朋友情义。我曾说过,看一个人最后的成功,不是看他的金钱、权利,而是看他有几个真心的朋友!真心就要讲真话。前年,我给西域的一位朋友婉转讲过这个阅读负担的真话,他们却装作听不懂,每年照寄不误,弄得我又感动又生气。
当然,也并非所有的报纸都是我的阅读负担。其中有一份《读者导报》,我还是比较喜欢看的。原因无它,只因为让我读得轻松。这一点很重要。说一句酸不拉几的话:人生已经很累了,生活本来比较沉重,我们就要规避一些负担。有个故事,大意是说一位将军 指挥战斗时,有人报告他的儿子战死,将军听后,外表镇静如常。战争紧张惨烈。结束前,他的警卫也中弹牺牲,将军却顿时放声大哭。故事的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并非将军爱警卫甚于儿子,只是因为将军内心的负担本来已到了极限,警卫之死,使他再也无法控制了。
所以我们必须规避一些不必要的负担。阅读《读者导报》能做到这一点。无论是“话题”、“阅读”还是“书屋”、“书摘”,包括其他一些版面,读来都很轻松有趣。轻松却又不轻薄,一些文章还有相当的文化含金量。有兴趣而非“性”趣,从题目到内容均无追求如“拯救乳房”一类的眼球冲击效应。
这就叫品味。于是,忽然又从品味想到了定位。办报是讲究定位的。通常定的是读者的位置,即定位于何种读者群的意思。我这里给定位重新定个位:定读者的阅读位置之位。《解放日报》是应在办公室阅读的;《新民晚报》最典型的阅读地点是弄堂口、路灯下。而《读者导报》我以为应在书房里,桌上有一杯香茶,指头夹一根香烟。轻松而又有兴趣。
这种心态也适宜写作。我也正以这种心态给《读者导报》写过些小文章,却丝毫没有锦上添花的想法。《读者导报》固然似“锦”,我的文章却绝不敢称“花”。我只是做点投桃报李的勾当。该报已送我有些年,惠我良多。我是一个受不得别人恩惠的人,何况我在文章的开头时就已说过,有了点年龄后,人会变得脆弱,变得容易受感动。所以我为她写点文字,只是想稍表心意、略尽绵薄。
此文也属“绵薄”之列,写得东拉西扯,最后竟不知定个什么题目为好。想来想去,文章都与报纸有关,就有“面对报纸”四字吧!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