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赵本山及其他
春晚的历史,少说也有30年了,但能在老百姓心里留下的节目,最有说头的,还是小品。
有人说,这是因为观众欣赏品位不高。这点我不赞成。做人的,谁不喜欢笑呢?那些“高品位”的人,难道就不要笑了么?小品能在大过年时逗人开怀,劳苦功高;它固有“俗”的一面,但总体而言,并没有离开艺术的范畴。30多年前王景愚演哑剧《吃鸡》,在阵阵笑声中开了纯娱乐小品上春晚的先例,谁又能说哑剧的品位不高呢?就是在西方,哑剧也是高雅艺术的一种。
看着小品,人们记住了陈佩斯朱时茂,记住了赵本山宋丹丹,记住了黄宏郭达蔡明……今年春晚将近,人们又以极大的兴趣等待陈佩斯再现。
同是“小品王”,陈佩斯和赵本山两个,走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30年来,赵本山带给人们无数笑声,大家记住他,并衷心感谢他。不过平心而言,陈佩斯的小品,格调要高于赵本山。别的不说,赵本山在台上屡次拿中风半瘫的角色演来逗笑,就曾引起不少人反感,这样做既伤害了观众,也自损了艺格。而陈佩斯,毕竟知识分子出身,父亲是表演艺术家,自己是中央戏院毕业生,既有家学渊源,又有文化根底;在被“封杀”的那些年里,他在话剧舞台上先后成功演出了《托儿》《阳台》《阿斗》《老宅》等剧目,显示了厚实的艺术功底。从小品本身看,陈佩斯出演的《吃面条》《拍电影》《羊肉串》《警察与小偷》等,也都称得上是小品中的经典。
德艺双馨,从来都是民众对艺术家的期待。陈佩斯不是什么“完人”,但他在艰难时刻坚持“维权”,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被“封杀”后承包万亩荒山,与妻子同甘共苦,用汗水把秃山变成林海;孝敬父母,生活低调,一件出口转内销的毛衣,一穿就是16年……所有这些,都让他在老百姓心中,久久地拥有一份敬意、一份亲切感。相比较而言,赵本山则在“土豪路”上走得太远了。不说他跟那些官员明来暗往,也不说他的会馆有多豪华、公司有多牛气,就说那架“本山号专机”吧,造价高达2亿元,每年维护费用就要500万元,一个从艺的,搞这么些排场,“嘚瑟”些什么呢?
今年春晚,陈佩斯回来了,赵本山淡出了,这是偶然的吗?这仅仅是央视的选择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