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马陆>马陆塘畔>详细内容

“马军司”释疑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15-01-23 15:00 浏览次数: 【字体:

马陆地名来历,1994年6月出版的《马陆志》记有:“昔因有马军司陆南大(南宋左丞相陆秀夫之子)居此,故其名”。
  望文生义,“马军司”好像是陆南大的什么官衔。可“马军司”究竟是何职称呢?对此颇存疑惑。为此,我们查阅了多部嘉定地方志书,得出的结论是:“马军司”另有其人。
  清乾隆7年(1724年)刻印的《乾隆嘉定县志》记载:“马陆村。县治南一十二里。昔有马、陆二姓居此,故名”。
  清嘉庆16年(1811年)刻印的《嘉庆嘉定县志》则记载更为详实:“马陆镇,县治南一十二里。宋监税管陆孟良迁居祁南守信乡横沥口,与马军师同里,里人称为马陆村。”(陆孟良即陆南大。在旧志的人物章节里记有:陆南大,字孟良,盐城人,左丞相秀夫长子,监江浙都税。崖山之难,避地城南)。
  清嘉庆20年(1815年)刻印的《马陆志》记载:“地名马陆,自宋陆南大与马氏共居于此,元明以来,由村成镇。”
  但清光绪6年(1880年)成书的《光绪嘉定县志》却是这样记载的:“马陆镇,县治南一十二里,一都,昔有马军司陆南大居此,故名”。《光绪嘉定县志》为何把“马军师”改成“马军司”呢?有可能是编者为行文简洁,没写谁先来,谁后到,而是直接按序书写马、陆两人名字。又因旧时行文都为竖排,也不用标点。为避陆南大之前的“军师”之嫌,而改成“军司”。而现代人在翻译整理古籍时又未在马、陆两人之间加入标点。就成了“昔有马军司陆南大居此,故名”。
  那么“马军司”究竟是何人?据史料记载,宋末元初,本地还属荒凉之地。“马军师”或许是原南宋军队中的某位马姓军师退役后先于陆南大隐居在此。
  在1992年版《嘉定县志》和1994年版《马陆志》中,照录《光绪嘉定县志》“昔有马军司陆南大居此”时,又较为谨慎地在陆南大名字后加注括号(南宋左丞相陆秀夫之子)。可后来有人写文章时却大大咧咧地把“南宋丞相陆秀夫之子”加在了马军司之前,就有点张冠李戴了。
  2014年10月30日刊出的嘉定博物馆《疁城文博》第二版上,署名陆琰撰写的“漫谈马陆的桥”中也提到:“宋丞相陆秀夫之子陆南大自盐城避难至此,与马氏共居,遂其名曰马陆村……”
  故我们认为,马陆地名来历,应是宋朝末年有宋军马姓军师隐居于此,宋亡,宋丞相陆秀夫之子陆南大避难居此,遂有马陆之名。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