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马陆>马陆塘畔>详细内容

拾粪积肥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15-01-15 16:00 浏览次数: 【字体:

那天经过嘉定东大街,听说有“陆严少艺术展”。出于好奇,也就冒充风雅走一遭。展厅分楼上楼下两大间,约有90余件作品,大多是山水画。我走马观花,只觉得每幅作品都是勾云勾水,苍茫绵密,气韵生动。而楼下为数不多的几幅人物画却让我留恋往返,驻足不前。印象最深的是那幅“拾粪积肥”图。还有是“第一天穿草鞋”、“乡村的早晨”等。
  或许是农民的缘故,就会根据农民的生活体验去理解美术作品。那幅题为“拾粪积肥”的图画,画面上那个胡子拉喳的老头子,头戴箬帽,身背箩筐,手拿抄把在躬腰拾粪。我怎么看也象是过去村上那个“捉狗污”的老人。
  那个时代,种田靠有机肥料。家家户户有一二个粪缸,用来积蓄肥料。田多的人家还要去拾粪。把拾到的狗粪、鸡粪丢进粪缸里。养牛的人家每当早晨老牛起身,就要准备好粪桶接它的尿粪。肥是农家宝,种田少不了。有一位老人,每天早晨到小镇茶馆里喝茶,或外出办事。从不把自己的大便留在外边,总是用草纸包着带回来,扔进自家的粪缸里,在当地曾被传为佳话。种田人还要合伙开船到上海去“下粪”,与市区里的“粪霸”周旋,或是抢先去弄堂里挨家挨户倒马桶接粪,或是避开耳目去公厕里舀粪。往往是买粪、争粪,闹出些许事非来。
  艺术价值凸显于世情与思考。“拾粪积肥”的画面,还让我想起了毛泽东的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除了土以外,肥是第一位的。集体化后,养猪积肥、罱泥积肥和割青草积肥等。那些轰轰烈烈的积肥往事,也让我体味着那时候农民的勤俭与艰辛。
  凝视人物画面,有一副“第一天穿草鞋”画,画中那位提脚穿草鞋的青年,又像是当年我的小爷叔“根元”,他微笑着连草鞋带还未结好呢。那幅“乡村的早晨”,则象是我也身在其中,扛着铁搭,迎着太阳上工去……
  熟悉、亲切,逼真、生动。艺术大师以其鲜明的风格和视角,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最具时代气息的点点滴滴,通过绘画语言详实表达出来,成为了历史片段最鲜活的记录。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