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马陆>马陆塘畔>详细内容

下渚湖的朱鹮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15-01-15 16:00 浏览次数: 【字体:

下渚湖是浙江德清境内的国家湿地公园,离杭州西溪湿地公园不远。2011年,由《人民日报》、国际湿地中国办事处共同举办的“寻找中国最美湿地”活动中,两处都获得了“中国最美湿地”殊荣。但下渚湖湿地和西溪湿地有所不同,西溪湿地精致、优雅、婉约;下渚湖则质朴、自然,乃至有点野逸。
  下渚湖虽然也有人工设施和景观,但大部分地区依然保留着“茅三草四”的自然原貌,亮点很多。如:下渚湖有450余亩人迹罕至的野大豆原生境保护区。同玉米、番薯、马铃薯、西红柿等不同,大豆是中国古老的本土农作物。在科技力可以改天换地的当今,在人口如此稠密的浙江,把一个古老生物物种不受干扰地从古代一直保留到今天,这很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下渚湖还有个朱鹮岛,是我国极濒危鸟类朱鹮易地保护繁育基地。
  朱鹮,是一种有着天使般美丽的鸟类。红冠,黑嘴,羽毛洁白如雪,但展开翅膀的时候,翅膀内侧,则是一抹由浅至深的绯色——这绯色,连画家都很难准确把它调出来——美艳得令人陶醉!
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东北亚地区,俄罗斯西伯利亚以东、朝鲜、日本和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曾有它的身影。但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数量陡降;七十年代,据科学家调查,除了日本还有数量不多的种群外,已基本灭绝。朱鹮灭绝的原因很复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尤其人类活动,广施农药,是主要因素——朱鹮是一种对环境有极高要求的鸟类。
  日本是一个崇尚朱鹮的国家,称其为“东方宝石”。日本皇宫内的装饰多采用朱鹮的绯色;日本妇女的和服也以绯色为高尚。1967年,为保护朱鹮,日本把野外仅有的朱鹮都抓起来人工饲养。但朱鹮不适应人工环境,陆续死去,最后只剩一公一母两只。偏朱鹮是一种“情感”高洁纯正的鸟类,一夫一妻,忠贞不渝,丧偶也不移情别恋。两只朱鹮,完全不考虑种群繁衍的责任担当,形影相吊,形同陌路,也相继去世。
正当日本对朱鹮的灭绝无可奈何的时候,1982年,我国汉中一个偏远的小县——洋县,传来特大喜讯:一个农民,在家门口的树上,发现了7只朱鹮的野生种群。旋即,国家在洋县建立了朱鹮保护区,人工繁殖也喜获成功;日本绝处逢生,同我国开展了朱鹮的合作保护。中国人民以宽厚之心,1989年至2007年,先后分三次赠送了五对朱鹮。但2006年,安倍晋三上台,远渡重洋的朱鹮,又命途多舛。
  下渚湖历史很古老,可以追溯到夏禹时期;下渚湖地域也辽阔,生态多样完整。历史上也是朱鹮颉颃的乐园。朱鹮喜欢的食料:鱼、虾、蟹、泥鳅、黄鳝、蛙、蝌蚪、蝾螈、田螺、蚯蚓、蟋蟀、蝼蛄……下渚湖都有。因此,2008年,浙江斥资100万元,从洋县基地引进了五对朱鹮,在下渚湖建立了保护繁育基地。目的是恢复和重建浙江朱鹮野生种群,野化放飞。
  浙江的这一举措,是有深远意义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浙江经济快速增长,从一个地域小省、资源小省、经济小省,一跃成为经济大省、强省。然而,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付出也是巨大的。2007年,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腾笼换鸟”、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目标。围绕着环境与经济,浙江讨论究竟要金山银山,还是绿水青山。认识循着“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只有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这样的思路,层层推进,递次升华。至十三次党代会,作出了《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
  朱鹮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了浙江,落户下渚湖。
形势是喜人的——一年后,2009年4月26日,下渚湖的朱鹮孵出了第一只小朱鹮。之后,一直维持着高产态势。截至2014年,种群数量已增至146只。这就为放飞野化创造了条件。中国人在生态领域中的科技水平,令日本叹为观止。但较之人工繁育,放飞野化是一项更具挑战的系统工程。德清林业局湿地管理科俞建昌科长告诉我:且不说保护宣传要家喻户晓,不留死角,光是朱鹮约100平方公里活动区域内不施农药,就有难度。但难度归难度,工作还得做。目前,放飞准备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三十只具有优良遗传品质的放飞朱鹮已选定;为放飞搭建的大网笼已落成;放飞日期已选定。为了放飞,小小的德清县,承办了两个国际会议:中—日—韩朱鹮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俄、中—澳侯鸟保护协定国际学术年会。到时,中外嘉宾将云集下渚湖,见证这一辉煌的历史时刻。
  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美丽”这样的字眼,写进了她的工作报告——朱鹮,你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赶上了这美丽的时代,这美丽的时光!
  是的,中国需要美丽,我们需要美丽——我们需要金山银山,但我们更需要绿水青山;我们需要绿水青山之间,朱鹮能展开美艳的翅膀,让一抹一抹的绯色,连成线,汇成片,化作绯色的霞……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