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忆旧
日前,呼朋唤友,携亲带邻一行五十多人去徽州游览。车过长兴进入宣城境内,一个个熟悉的地名,不时地映入眼帘,广德、郎溪、誓节、十字、孙埠、水东……唤起了我沉睡的记忆。
“宣郎广”是一个流行范围很小的地域称谓。五十多年前我在宜兴服役,每年的冬春季节,部队进行野营训练,目的地总是宣城地区。无论是出长兴走南路,还是出北路走溧阳,总要过广德、越郎溪、进宣城。我们部队把这一三角地区简称为“宣郎广”。
我们新兵是在野营营地补充到老部队的。第一个驻地是与孙埠、水东成三角形的深山里一个叫做大嵇村的村子,对于水东这个古镇,那时就听说了,但是没去过,听连里的上士(给养员)说起过,水东十分繁华,部队的副食品大多在那里采购。
岁月沧桑,日月更替,水东古镇的繁华不再。踏入古镇的青石街,从略呈破旧颓败的建筑中,可以窥探到当年的雄风和今天的落寞,当年因为古镇倚仗百转千回的水阳江,而挟尽地理之便使之在明清时期成为周边土特产的集散地而历尽无限风光,今天,还是因为交通不便,无可奈何花落去,真是盛也交通,衰也交通。
对于宣城的记忆,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弹指五十年,旧貌换新颜。记忆中的“车过处尘烟滚滚”的毛石路已然被黑色的沥青路面代替。且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路边的建筑,无论是集镇还是零星民居。那种茅檐低小的土坯房已不见踪影。当年部队野营训练驻居过好多村民家,虽然也有尽显徽式建筑风格的高墙大屋,但在乡野山村,更多的是茅棚简屋。现在映入眼帘的都是白墙到顶的两三层小楼,真可谓今非昔比。
更使我常记心头、难以忘怀的是宣城的人。革命战争年代,宣城是敌我双方、你来我往的拉锯地区。党和革命武装的影响颇深,这里的老一辈人,对我们解放军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
入伍后第一个春节是在大嵇村过的。除夕夜部队加餐,我班把从连队伙房打回来的菜肴与房东大伯的菜肴放在一起,虽然那时三年困难时期还未彻底缓过劲来,菜肴不很丰盛,但军民之间感情真挚、其乐融融。房东大伯对我更是百般呵护,跟着班长亲切地叫我“小印子”,把他自制的花生芝麻糖像哄小孩似塞给我,使我这个早就失去双亲的孤儿不能自制而涕泪交流。春节过后部换防不久,他赶了几十里路到我们新的驻地前坞村来看望我们。野营结束,部队返回宜兴营房,他又步行加倒公交专程到部队来探望。大伯若是健在,当已期颐之年矣。
上了年纪的大伯,待我们如亲人,年轻的大嫂、媳妇、姑娘也不甘落后。三八两时地为我们拆洗被服,搭上体力和时间不算,连肥皂也不肯用我们的。有一回我们在原驻地被子刚刚被她们拆洗好,过了几天部换防到了新的驻地,她们又要为我们拆洗,我们说刚洗过不久,她们不信,为了防止她们乘我们上山训练时给我们洗被子,我们只好带上背包。训练时,把背包码放在一起。
五十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回眸当年走过的路,细想经历的事,感念接触的人,真是恍如隔世,却又清晰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