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话多
中国有句俗语,叫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总以为这句话是不锚的。当年,作为年轻人,似乎也常常感到老人说话噜哩噜苏。现在,自己临老了,也因此不时提醒自己,尽量少说话,免得讨人嫌。以至在家里,弄得家人都觉得我冷漠又僵木,像个老怪物。
其实,这句俗话有片面性,树老根多是事实,人老话多则不然。从年龄上看,家庭里,说话最多的不是老人,而是六至十二岁的儿童。他们平均每天要讲14000个字。所以,我们常说小孩的话像“饭泡粥”。只是因为孩子可爱,就话虽多而不觉其多了。比孩子说话稍少些的是 35岁左右的家庭主妇,平均每天讲 12600字。大概因为她们要相夫教子,不能不说。而女人,也天生喜讲,有人甚至这样说,女人身上的肌肉唯一比男人强大的就是舌头。而作为父亲的男人,40岁上下时,说话最少,平均仅11500字.到 45岁左右,有个大幅度的提升,为15000字。这就不知道什么原因了,可供有志者去研究。家中最沉默寡言的则是17至20岁的儿子,平均每天只说8700字,这里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装“酷”,二是心理转型,其中以第二个原因为主。而与人老话多恰恰相反的是, 70岁以上的老者每天平均只说8900字,远少于孩提与中年时期。
以上的种种说话数据不是我的杜撰,不敢胡吹海说。也不是我的发现,不敢掠人之美。捷克语言学家卡尔•玛涅克博士与美国行为学家进行了一次研究,这是他们对六万余名不同年龄、性别、民族、职业的人进行认真的统计调查后得出的结论。
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可见诸2000年2月14日的上海译报。报道还说,卡尔们的研究还告诉我们,如就职业而言,说话由少到多,可以排这么一个座次:和尚、牧师、考古学家、士兵、作家、律师、图书馆管理员、警察、推销商和教师。
十种职业,十个座次。其中大部分和以年龄段区分一样都是可以理解的。比如和尚,除了念经用不着多开口。比如牧师,他代表上帝,谁见上帝饶舌的?比如考古学家,他的工作对象根本就是另外一个语言系统。士兵主要的语言恐怕是口令一类,也不能算噜苏。作家只要用手中的笔或电脑表达所思所想,除非讲学要用口,但机会毕竟不多。讲话多一些的是律师,因为他要滔滔不绝地辩护,还有图书馆管理员,因为他要接触很多人;而推销商与教师,吃的开口饭,自然要讲很多话,可列为冠亚军。
唯一有些不太明白的是,警察因何排名在推销商与教师之后,被列为季军?在感觉上,他们讲话好像并不很多。交警,似乎就站在岗位上指挥交通;巡警,似乎就走在马路上维护治安;刑警,似乎就忙于侦破各种案件。
然而,仔细深入观察一下,就理解了。交警确实要指挥交通,但也要处理违章。而没有一个违章者是非常爽快接受处理的,于是便要做工作,大费口舌。巡警果然要维持治安,但也要为群众排忧解难,不是有句话叫“有危难,找警察”吗?要排解困难,语言与行动都是闲不得的。刑警自然是要破案,其过程,免不了要调查研究分析讨论……
所以,警察话多。警察话多好,说明了警察与人民的鱼水之情。如果警察个个脸色铁青、牙关咬紧,嘴巴里不说、鼻孔里哼哼,还能得到人民的爱戴吗?
捷克语言学家与美国行为学家的这一次研究结果,也许在许多方面有值得商榷之处甚至片面而缺少典型性,但在警察话多这一点上,倒和我国的国情比较相符。
而我国的那句俗话也可改一改了。改为树老根多,警察话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