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胡”与“山河”
“茄山河”这个词,好像已约定俗成。一看到这词,我就想起自己初中时代。
初二年级后,我开始收集上海话词句,并用上海话写作文。我班语文老师名叫严肃,是本地人,对我的尝试很是支持。有一次,我问严老师:“上海话‘闲聊’怎么说?”他就说:“叫‘嘎三胡’。”边说边并用钢笔写出来。我又问:“它出典在哪里呢?”严老师反问我:“‘嘎二胡’你懂吗?”我点头。他说:“那就好解释了。拉二胡是左一记、右一记,来来回回,不断档;聊天是你一句、我一句,也是来来回回,不断档,两者是不是很像?老辈人是这样说的:东家拉琴的,左一记右一记,是‘嘎二胡’;西家白话的,你一句我一句,是‘嘎三胡’。”
原来,“三胡”是对着“二胡”来的!这是老辈随口而来的语言衍生品,世界上其实并没有“三胡”。有人说:“有啊,评弹演员手里那一把不是吗?”那叫“三弦”,是用来弹的,不是用来“嘎”的。
这里涉及一个“嘎”字。上海话里,“嘎”就是“锯”的意思。如“锯木头”,就叫“嘎木头”;“锯树”,就叫“嘎树”;“锯子”这个工具,上海话竟叫“嘎子”!“用锯子锯”,上海话就是“用嘎子嘎”。听起来有点好笑,但这情况,有点岁数的上海人都晓得。这个“嘎”字,是否从锯声而来,我看有可能。
于是跟“锯”相像的动作,上海话都叫“嘎”。如“拉二胡”,上海话就叫“嘎二胡”(发音为“嘎尼胡”)。最极端的例子是,有人用手指头抠脚丫,因其动作也是来来回回,不断档,上海话说起来,就叫“嘎脚癣”!
说到这里,上海话讲“聊天”,究竟是“嘎三胡”,还是“茄山河”?读者心里应该明白了。不过“茄山河”这三个字,看上去蛮好看;意思呢,也勉强可会。无可无不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