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溪一日游
我们乘地铁11号线先到花桥,再乘旅游大巴到锦溪。一到锦溪,我才知道,原来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陈墓。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苏州地区工作时,知道苏州地区八个县,以“墓”命名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因唐代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804年)宰相陆贽墓命名的吴县陆墓;另一个就是昆山陈墓。相传南宋建都临安时,宋孝宗的宠妃陈妃偏爱锦溪美景,恋不忍离,死后水葬于此,锦溪便改名陈墓,至今已800余年。近年来,人们忌讳“墓”字,1993年将陈墓恢复为锦溪。其实,“陈墓”这个名字,蕴含着一段历史,已经叫了800多年,大可不必恢复原来的名字。不过,联想到将具有1200多年历史的“陆墓”改成莫名其妙的“陆慕”,陈墓改为锦溪,还不太离谱。
到锦溪,当然先要看陈妃墓。锦溪“镇为泽国,四面环水”,陈妃墓就建在锦溪最大的五保湖中的一个小岛上,称为“陈妃水冢”。远远望去,陈妃墓若隐若现,平添神秘色彩。
锦溪以“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著称,在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古桥36座。这些建造于明清时期的桥梁,历经岁月风霜,依然保存完整。桥上的碑记、柱联、花纹等镌刻精巧细致,形成了锦溪独特的桥文化,成为古镇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午,我们来到双桥饭店用餐。这里是水乡,我们点的菜,都是这里的特色菜,除了鱼、虾、河蚌、螺蛳,还有一道菜是雪菜炒塘鲤鱼,味道鲜美,大家赞不绝口。这使我想起了儿时的情景。高我两届的嘉一中学长朱震鹤,在马陆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回忆他儿时抓塘鲤鱼的情形:“这鱼,性情暴烈,有勇无谋,水桥脚下,石头缝里,随处都有它的身影。春天,油菜花开了,塘鲤鱼繁殖,这时,用两块瓦片合起来放在水里做个窝,它就会往里钻;勾条蚯蚓,即使没有鱼钩,它也咬住不放。” 朱震鹤学长回忆的情形,和我小时候的记忆一模一样。但是,如今在嘉定,这种鱼几乎绝迹了,连虾、河蚌都难得一见。这说明,锦溪的生态环境还是比较好的。我看到,这里的水是清的,沿河人家,还在河里洗菜、洗衣服。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午,我们继续游览古镇老街。老街的古建筑都保存完好,尤其是各种各样的博物馆,成为锦溪一道亮丽的独特景观,吸引了众多的游客。这里有中国古砖瓦博物馆、古董博物馆、锦溪壶文化馆、中华历代钱币珍藏馆、东俊根雕艺术馆、华夏奇石馆、华夏天文馆、 “金石人家”篆刻艺术馆、“柿园”书法碑帖艺术陈列馆、张省美术馆和锦溪杰出人物馆等13家博物馆。其中,中国古砖瓦博物馆为锦溪首创,中国一绝,馆内藏品涉及瓦当、滴水、屋脊构件等14大件,2300多件展品揽括了从秦砖汉瓦到民国时期的各种建筑砖瓦和构件,应有尽有,堪称一部卷帙浩繁的建筑史长卷。因此,锦溪被誉为“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确实名符其实。
这次锦溪一日游,唯一的遗憾是,由于铁将军把门,未能参观“文革藏品陈列馆”,亦称“文革博物馆”。其实,对于进行了十年之久的文革这一段历史,是无法回避,也不应该回避的。建立“文革博物馆”,既是巴金先生生前的愿望,也是我们这些亲身经历过文革的人的历史责任。应该把有关文革的资料、实物尽可能收集,越多越好,并公开展示出来,以供后人研究,历史会作出公正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