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青藏高原
艺术家古冰1992年第一次踏进青藏高原,他那时20岁,血气方刚的青年立即被高原的景象征服。从那时到今天,他每年都会去藏区写生、采风,这种行走已经延续了22年,行走高原已经成为他生命的重要部分。
今天的古冰已经是一位极其成熟的艺术家,西藏题材绘画是他主要的创作方向。对于西藏文化的研究也不止停留在绘画,在其著作《可可西里画记》中,古冰以纪实的形式,对青藏高原做了立体的介绍,内容涵盖了宗教、艺术、饮食、服饰、风俗、节日等等。在此推荐此书给那些喜欢艺术,喜欢西藏的朋友们。要全面的认识古冰非常困难,因为高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我们把视角拉回到古冰的画面之中,从小处一点点慢慢谈起。
这件名为《玉树魂》的作品,创作于2006年。古冰喜欢用这样的创作方式,深入到藏民的生活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人或者感兴趣的形象用现场写生的方式进行肖像创作。想起今年全国美展之后的批评声,最多的疑问就是“没有照片我们的艺术家是否还会画画?”传统的创作,是人与人直接的交流,艺术家被对象鲜活的生命力打动进而创作。但是,现在照相术的使用泛滥,艺术家也用偷懒的方式,以照片为素材进行创作,交流不再是人跟人,而是人与照片。作品中的情感大打折扣,创作方式本身就是决定作品水准的因素之一。在藏区写生,自然环境和创作条件的艰苦可想而知,但是古冰一直坚持这种传统,这也是古冰作品极具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1946年前后,阿道夫希特勒曾秘密派遣科学家到世界各地研究,追寻日耳曼人的祖先。在经过严格的考察后,他们将视线定格在青藏高原,藏族人被视为人类血统最纯正的最优秀的民族。《玉树魂》描绘的是一位西藏玉树地区康巴男子的侧面肖像,他带着藏族特有的头饰,五官突出,脸部线条明快,还有古铜色的皮肤。描绘的形象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物所散发出来的气质。古冰似乎刻意将男子的形象简化,将其描绘成雕塑一般,浑厚、凝重,眼神坚毅。这些规则都符合古典美的标准,画面透出来的是人物的正直和憨厚。将这样的形象放到今天的上海总显得有几分格格不入,反差太大。但是艺术的作用就是要引出一个问题,他提示我们,在反差之中寻找问题。《玉树魂》作品里展现的态度是我们上海所缺失的,这种健康的形象,这种正直和憨厚,还有我们可以从画面中想象到的藏民的生活方式,这一些些都是我们城市生活中渐渐遗失掉的!藏民身上太多的品格都是我们曾经拥有,但是已经失去的!这也就是古冰被青藏高原感动的原因,也是这件 《玉树魂》为何吸引我们,让我们感动。
“觉•观——闫振强、胡李海、古冰作品展”于2014.10.25——2014.11.05在上海嘉源海艺术中心举办,展览共展出作品30余幅,为秋日的上海奉上一道美丽的风景。(展览地点:嘉定区大治路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