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马陆>马陆塘畔>详细内容

献碑小记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15-01-15 15:00 浏览次数: 【字体:

如果说母校是校友的“精神家园”,那么同学便是精神上的血亲,亲人间没有名利的杂质,没有物欲的浊流,只有共同走过的一段黄金岁月;同学是张老照片,虽然发黄,却依然清新;同学聚会,是重度青春!我们这些北大毕业的七老八十的过气人物,在万马奔腾的年月里,竟然发起少年狂来,趁毕业50周年之机会,大家不信青春唤不回,都想重度一段“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激扬文字”的青春岁月。于是,在开春筹备,夏日就绪,到“层林尽染”的金秋时节,相聚于未名湖畔。
  半个世纪前的老学生回母校,总不能空手吧?一些秃顶的脑袋就全力打造一座重达5吨的泰山石碑,献给北京大学中文系。2014年10月13日,秋光靓丽,飒爽秋风将几日来京城的雾霾一扫而光。来自内地与港澳及海外的80多位老学子,齐集中文系大院的鲜红绸缎覆盖着的石碑前,举行大碑的揭幕典礼。其碑文为“斯文在兹”——那是经过百余日的反复讨论研究而后敲定的。这则铭文出自《论语•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过匡邑,匡人误以为是曾经侵暴过他们的阳虎,将他包围。弟子们惊慌。孔子说:文王已逝,承载、传播文化的就在我这儿了,老天给我的重任,是天意,匡人能把我怎样?)
  我们今天用“斯文”,是指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斯文在兹”意思是北大中文系(顺带着历史、哲学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之地,也有把北大比为孔子行教之意。这应该是很高的评价,但并不过分溢美,而是包含着我们的期望在内,希望中文系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圣地。这在今天是有现实意义的,也是有针对性的。今天尚有“匡人”在。
  碑文为书圣王羲之遗存的墨宝中撷取来的。
  聚会期间,同学们要我说说感受。我认为“斯文在兹”的铭文,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北大是中国人文精神最具特色的学府,而中文系又是中学的典型代表,“斯文在兹”,当之无愧!在我个人来说,北大给我两大恩典:一是给我眼睛“开光”;二是送我一支笔。在进北大前,我像只老虫,老鼠眼里,猫是世上最厉害的,凡是号称领导、名人、专家就是猫,把他们的作品言论,奉为权威。这是地道的鼠目寸光!北大中文系为我的“盲目”开了光,让我领教到真家大师们的教诲,打开了的眼界,放远了我的目光,给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有了点儿“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气味。从此“猫儿们”骗不了我!
  当我陷入困境,处于穷途末路时,想起北大中文系老师给我的教导:途穷墨路——当你走投无路时,就舞笔弄墨。吴组缃先生是我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他告戒我们:曹雪芹困居西山破屋的穷途末路时光,就拿起笔来写作,那就是“途穷后找出一条‘墨路’的”,你们离开北大后,任何情况下,不要丢下那支金不换的笔!当我陷入困境,也寻起这条曲曲弯弯的墨路来。
  这次献碑,正真偿了我对母校的感恩心愿!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