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
1930年付印的《民国嘉定县续志》“物产”一节中记有:“蟹,属节足动物甲壳类。每年夏期脱换甲壳,斯时名六月黄,肉柔嫩,咀嚼隽永别致。至深秋,其肉始丰美,雄者若玉液,雌者若金膏,味绝胜。邑产颇多。”
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本地内河水道还多的是虾兵蟹将。记得儿时上学路上,常能看到稻田边上有青壳蟹在水里吐沫静养。偶尔还有爬到路上横行霸道的。有次清晨,邻村的一位小女生被蟹挡住了去路。只见那鬼东西对着小姑娘眨眨眼睛吐吐沫,当我走上前去时竟露出凶相,举起两个大钳子张牙舞爪。作为男生,我当然不怕它,可也不敢贸然动手,于是就提起一脚,把它踢到了稻田里去。
说起捉蟹,倒是一件既练胆量又很刺激的事儿。特别是深秋季节里的老蟹,爪粗壳厚肉肥力也大,一旦被它的两个大钳子夹住,可不得了。而村上大我一岁的“坤明”,他胆大心细,是捉蟹能手。在河边、沟渠,常常见他赤着脚,高高地挽起袖子,伸手摸进蟹洞,一会儿就连泥带水抓出一只大蟹来。他告诉我,发现洞里有蟹,不要怕,张开手,兜头一把抓牢伊,蟹的两个钳子就被压住了。好的,辖出去了!照着他的样子我也摸蟹,见到蟹在洞口扬起两个钳子示威,就毫不犹豫地出手压下去,一把抓住。几番历练,见到活蟹也就随手抓抓了。
摸蟹有讲究,钓蟹更有趣。我们用的蟹棒是竹园里砍的青竹头,一斩二三根,每根一二米长。线是扎鞋底的纱线,钩子是用一根稍硬些的铁丝弯成园形,然后串上一条大蚯蚓。一下子在河边长长短短放上六七根钓杆。当看到那根钓杆的浮標有动静了,往下拖了,就知道蟹来咬钩了。但如果此时象钓鱼那样一下子猛地往上拉钩,那就全泡汤了,毛脚蟹肯定会松开夹子,马上逃掉。所以你要既慢慢地又紧紧地往上提线,让蟹始终夹住诱饵不放。特别重要的是,在蟹即将出水的那一刻,必须快速用网兜接住它。否则,它在离水的时候就会松开钳子窜入水里。有时六七根钓竿,有四五根都有动静了,那你就会象弹钢琴一样,跑来跑去,提杆兜网,忙得不亦乐乎。那种收获感也就别提多美了。
西风响,蟹脚痒。深秋时内河雌蟹就要爬到长江口产卵。此时还有人在河中拦腰下簖(枥),蟹遇到阻挡就顺簖而上。入夜,捕蟹人在河边簖的一头点灯诱导,即可伸手捕之,一夜多则可捕数十斤。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近长江的内河建起了水闸,蟹外出产卵和蟹苗回流受到阻碍,加上河水污染,本地的河蟹日见稀少。
摸蟹、钓蟹、捉蟹。在那个时代是苦中取乐。白驹过隙,五十多年如风吹散。村上摸蟹的的伙伴因长年受风雨侵蚀,过早地夭折了。我也已是白发人矣。今读地方志书,忽见蟹情蟹景,却是那么遥远,又是这么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