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难民纪念馆参观记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期间,我特意从嘉定马陆赶到虹口北外滩动迁旧居附近的“犹太难民纪念馆”参观。和去年第一次参观相比,我获得了更新的展示体验和更深的人生思考。
“犹太难民纪念馆”用珍贵的历史资料见证了,“二战”时期上海市民为几万犹太难民,保全生命、重获自由的感人事例。纪念馆占地不足1300平方米,和相邻的居民住宅仅一墙之隔。一号展馆为主体建筑,完美地恢复了始建于1927年的犹太“摩西会堂”的历史风貌:青砖红瓦,褐色的百叶窗,精制的木护栏和室外楼梯。一进展馆就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一楼的宗教教堂和“摩西会堂”建筑图纸,二楼的生活用品陈列室,三楼的犹太难民数据库和游客签名仪等,都值得仔细观看和品味。二号展馆是平房结构。展示厅内有怀旧的照片、影像;有生动的油画、雕塑;有复制的犹太报刊、难民护照;以色列前任总理拉宾题词的大型石片更弥足珍贵。三号展馆一般用作于特定的主题展览。
我上次参观时,纪念馆的西面墙上展示的是参观过该馆的近70个国家的小型国旗和“摩西会堂”旧址的照片。从今年9月3日法定的抗战胜利纪念日起,西墙以崭新的面貌向公众开放。它引人注目的亮点有两个。一是,“幸存犹太难民名单墙”。这个以“拯救与人道温情”为主题的名单墙,由26块铜板构成,长34米、宽2米5,共镌刻着13732个名单,蔚为壮观、意味深长。事实上,幸存者的名单远远不止这些。“二战”时期,纳粹野蛮地剥夺犹太人的姓名权,只能以编号来替代,加上年代久远、资料严重缺损,能搜集到这些名单已属难能可贵。这要归功于现年75岁的犹太籍女士索尼娅,没有他的不懈努力,那名单还会大大删减。可喜的是,索尼娅女士在名单墙上,找到了本人及父母、哥哥的姓名,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二是,位于纪念墙顶端的犹太人浮雕。这座浮雕巧妙地采用深雕和浅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栩栩如生地刻画出6个不同年龄和身份的犹太人形象。这个群像代表着信仰,苦难和爱,坚定和未来,光明和希望;缅怀着世界上被纳粹残酷屠杀的600万犹太难民。
说来,我和犹太人还是有所交集的。当年,日本侵华当局以犹太难民“无国籍”为由,设立隔离区,对他们的行动加以严格限制。此区域西起公平路,东至通北路,南起惠民路,北至周家嘴路。我1947年出生于公平路225弄的“熙华里”,隔壁的“同春里”是著名音乐家聂耳的故居,到长阳路62号的“摩西会堂”和147号的远东第一大监狱(今提篮桥监狱)仅几分钟路程。我儿时,在石库门里弄中还有外国侨民居住。那个以磨剪刀为生的白俄老汉和笑容可掬的犹太籍老太太的形象至今仍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我就读的小学在长阳路保定路附近,也在原犹太隔离区内。我的同学 中,不少就居住在唐山路、舟山路、霍山路一带的原犹太人住宅区。我儿时经常去游玩的“汇山公园”,现已改名为“霍山公园”,也是当年犹太难民休憩的场所。1994年,虹口区人民政府,特在此建立了“犹太难民避难所纪念碑”。黑色的大理石上,用三种文字刻以碑文;厚实的花岗岩作为纪念碑的衬底,象征着上海市民是犹太难民的坚强后盾,体现了上海民众包容世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再次参观“犹太难民纪念馆”,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日本右翼势力公然歪曲历史、否定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恶意解禁“自卫队”、为重蹈军国主义覆辙铺平道路。我们一定要警钟长鸣,坚守底线,坚决斗争。诚如陈俭馆长所言:“了解历史,拒绝战争,尊重和平,尊重生命。”这就是参观“犹太难民纪念馆”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