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马陆>马陆塘畔>详细内容

老街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15-01-15 14:00 浏览次数: 【字体:

傍晚到的江南小城慈溪。没顾上细细打量它一眼,夜幕就降临了。夜色中的城市,总有一些神秘与失真,流光溢彩的灯火,为它抹上了美丽光鲜的晚妆。翌晨,透过宾馆高处的大玻璃窗,往外眺望,只见高耸的新楼和低矮的老屋参差错落,如涌动的海浪,跌宕起伏,在温暖的晨晖中气象万千,大气磅礴。
  下榻的宾馆,是所在区域鹤立鸡群的建筑,正处于新旧建筑群落的汇合处,给人一飞冲天又留恋故土的感觉。独自出了宾馆,不假思索地往旧城区踱去。常年生活在水泥森林中,对高楼大厦的感觉早已钝化,而在留存于城市版图上的旧城区里,往往能找到似曾相识、记忆久远了的家园景象。
  较之现代建筑,老房子要简陋、寒酸得多,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过往的记忆,老屋旧巷浸透着人们亲切的怀旧感情。多年前在澳门采风时,曾与诗人赵春华兄,兴致勃勃地一头钻进那些狭窄逼仄的老街,信马由缰地溜达,竟然忘记了组织者约定的用餐时间和地点,走累了,像离家不归的顽童,坐在街旁的石阶上看风景。那些住宅密集,烟火万家的小街,让我想起上海的老弄堂。那次活动,我们交的“作业”都是写老街的。
  脚下这条江南小城的老街,确切地说,并不很老,没有古意盎然的飞檐翘角,不见朱颜斑驳的雕栏画栋,尽是些水泥糊墙灰黑瓦片的平房和小楼。比起画家笔下那些粉墙黛瓦,东倒西歪,只能入画不能入住的水乡老屋,它们也要显得年轻些。但比起周边新崛起的高新建筑,它们则显得灰头土脸,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天色还早,老街尚未从睡梦中完全苏醒,有些店铺尚未开门营业,行人三三两两,但从满眼紧挨的店铺,五花八门的店招,不难想见这条街曾经的繁华。我的眼前,浮现了“市列矶珠,户盈罗绮”,人流熙攘,车水马龙的老街昔日景象。
  这幻影,渐渐地又与记忆深处的另一条街叠印在了一起。
  那是上海闵行的老街,从沪闵路起头,由西往东,通向黑压压大片老房子的深处,并不断地分叉向四处延伸。我念小学、中学的时候,家住在新建一号路旁的新邨里,却喜欢到老街来玩耍。老街西端比较宽敞的一段,有卖菜的自由市场、水果摊、小吃摊、杂货摊、花鸟金鱼摊、剃头担子、民间杂耍,还有西洋镜爆米花烟火炮仗狗皮膏药……市声喧嚣,热闹非凡。初中毕业后上山下乡,三十多年后重返这里,想把记忆中的老街再徜徉一遍。然而,呈现眼前的尽是新开发的楼宇,那些令人梦牵魂绕的弹格路、石板路街道,已从这世上永远地消失了。心中若有所失。听说,当初为了拆与不拆,政府从老房子的居住安全、保留价值等各个方面,做了反复细致的调研与考量。在城区的版图上,老街终被新式住宅区所取代,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但其中也包含着人们的不舍与无奈。
  脚下这条慈溪的老街,会不会像很多旧屋陈巷那样,被从城镇的版图上抹去呢?我无从回答,心里却揣着一种希冀:它应该受到足够的尊重,不管拆与不拆,都不至于因为短视、匆忙而留下永远的遗憾。又觉着,这世界忌讳单一,城镇的形态应当丰富。譬如这座小城,由于它旧区改造没搞一刀切,因而给人的印象是最美最真实的。如果被高楼大厦全覆盖了,那也许就不是它了。
  左顾右盼,走走停停。用手机镜头摄下了一些画面,发微信与朋友分享,即刻收到一条回复的调侃:又找到梦中家园啦,今天大概走不出这条小街了吧?我心里说,有啥奇怪的,那些白厢画笔颜料的、摆弄照相机的、摇头晃脑抒发思古之幽情的,不是都有这喜旧厌新的毛病么?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