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聚焦政务>详细内容

马陆镇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胜利召开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25-08-26 16:00 浏览次数: 【字体:

图片


8月18日,马陆镇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在镇会议中心召开。会议听取和审议了马陆镇人民政府2025年上半年政府工作报告、镇人民政府关于2025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了2024年财政决算,审议了马陆镇人民政府关于镇五届人大七次会议代表议案和书面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审议和通过了关于马陆镇人民政府2025年上半年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马陆镇党委书记陆铁龙出席会议并讲话。陆铁龙表示,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镇上下紧紧围绕“一马当先、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推动各项事业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陆铁龙指出,要一马当先强引领,在把牢方向、凝心铸魂中彰显政治本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不断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切实扛牢政治责任,践行初心使命,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自觉将马陆发展融入全区、全市发展大局谋划推进;要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高品质新城样板打造、高水平共同富裕实践等时代命题,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以实干实绩诠释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负责。


陆铁龙提出,要快马加鞭促发展,在聚焦关键、提升能级中夯实优势支撑。全力锻造产业核心竞争力,打响“械谷”“杏谷”品牌,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生态,因地制宜构建符合马陆特色的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布局;全力打造城乡融合新标杆,坚持做优做强远香湖会客厅功能,提升服务能级,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着力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共同繁荣;全力绘就人民幸福新图景,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资源供给更优质、更均衡,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陆铁龙要求,要马不停蹄再出发,在干字当头、奋勇争先中展现过硬作风。做好下半年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要自觉肩负起区委赋予的重任,敢于“横刀立马”、昂扬“龙马精神”,为嘉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要争当改革攻坚的“尖兵猛将”,在产业升级、新城建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工作中冲锋在前、敢闯敢试,推动各项事业力争上游、争创一流;要锻造善作善成的“行家里手”,深研政策、精进业务,以过硬的专业素养和高效的执行能力,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当好扎根群众的“贴心桥梁”,深入基层察实情、听民意、解民忧,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


马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叶蓉作政府上半年工作报告,回顾了2025年上半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明确了下半年重点工作。


报告指出,2025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规划的谋篇之年,更是马陆全面深化改革、强化“三个融合”实践的重要一年。今年以来,马陆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在区委、区政府和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及镇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


下半年,马陆镇将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动产业能级再提升、创新效能再增强、改革开放再攻坚、城乡融合再深入、民生幸福再升温、社会治理再升级,以“一马当先”的精神状态和“一路领先”的奋斗姿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奋力开创马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要坚持创新引领、产业强基,建强经济发展硬底盘。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强化经济运行调度,落地落实惠企政策,充分激发消费潜能,高水平编制“十五五”规划;加快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培育产业新增长点,聚焦“2+3”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实现“集群攀登、产业向新”,提升园区发展能级,大力推进科创提质;全面深化招服一体化改革,推动有效投资攻坚,切实提升招引质效,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要坚持城乡统筹、融合发展,绘就宜居宜业新画卷。持续提升城市核心承载力,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加快城市迭代更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土地管理水平;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稳步推进现代农业,加快全域和美乡村建设,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激活集体经济“造血”功能;筑牢生态可持续发展根基,扎实开展治水治林,加强生态治理力度,践行低碳发展理念,为绿色转型升级、“双碳”战略落实注入新动能。


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惠民,开创人民幸福新局面。健全普惠性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就业优先导向,扎实做好社会救助工作,优化康养托育体系,打造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持续巩固双拥创建成果;推动均衡化社会事业发展,拓展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级,打造健康促进服务品牌,加快补足基础设施短板;供给高水平文化体育服务,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优化公共文化配送,深化非遗传承保护,完善体育设施布局。


要坚持精细治理、共建共享,筑牢城市运行生命线。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强化“多格合一”建设力度,提升“一网统管”实战实效,推进“一网通办”延伸服务,激发“三驾马车”协同效能;完善大平安工作体系,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持续筑牢安全生产防护网,建强城市安全屏障,夯实安全管理基础,加强应急体系建设,严格执行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制度,着力建设更加安全的韧性城市。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