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让村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近期,马陆镇持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通过供水管网改造、新增生活垃圾定时投放点位、新增步道等微改造、微工程让村民更有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
供水管网翻新改造,提高居民用水质量。为切实解决居民用水问题,近日,马陆镇对戬浜村、李家村、北管村启动供水管网改造,涉及700户2500余人,工程今年年底前完工。
戬浜村是此次翻新改造工程覆盖最广的区域,共涉及8个村民组、1500余人。据了解,戬浜村部分村民组的供水管线已使用多年,大多有出水慢、水质差、损耗大等问题,尤其在早晚用水高峰,常出现水压不足的情况,影响村民日常生活。“高温天用水量大,我又住在二楼,水量有时候很小,洗澡的时候常常洗到一半就没水了。”村民黄女士说。
为此,戬浜村党总支组织班子成员、村民代表召开专题研讨会议,决定对村域内的姜家、戬西等8个供水问题严重的村民组进行供水管网翻新改造,将直径2寸的管道更换为3寸的大管径,提升管道排量。
“此次改造,我们采用使用寿命更长的新型PPR管,具有不生锈、不结垢、不渗漏等特点,能有效减少供水管网跑冒滴漏现象,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工程负责人郁晓勇介绍。
目前,戬浜村西吴村民组已完成部分工程改造,村民陈女士开心地说:“现在水流大、水质好,我们非常满意!”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供水管网翻新改造,区域内的水质、水压、水量都将得到显著提高,让村民从“用上水”变成“用好水”。
新增垃圾投放点位,环境卫生显著提高。随着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工作的逐步深入,日前,大宏村完成25个生活垃圾定时投放点位建设,实现全村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全覆盖。
由于农村地区不同于居民小区,普遍存在人员分布广、地域面积大、开放式管理等问题,因而在农村推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的工作难度较居民小区大得多。原先,大宏村每户村民分发到一个干湿垃圾桶,由村民组长每天早晚上门收取垃圾,然而分拣效率却一直不高。“挨家挨户上门收,太耽误时间了,村民垃圾分类的效果一般,很难统一管理。”居家村民组长陶海明表示。
生活垃圾定时投放点位建设完成后,居民家门口的卫生有了明显的提高。“原来一到夏天,家门口的垃圾桶太招蚊蝇。现在,和小区一样定时定点投放,虽然要走一段路,但村域环境更好了,更整洁了。”村民胡宝琴说道。
考虑到农村里居住的中老年村民较多,为了契合其早起上菜场、晚饭后散步的作息规律,大宏村分别根据各村组人员数量和聚集程度,建设1-2个定时投放点,投放时间为早、晚6点至8点。此外,大宏村在加强垃圾分类理论宣传的同时,由每个村民组组长和志愿者担任每天的点位分拣员,帮助村民精准分类。
新增一条步道,散步舒适又方便。日前,戬浜村内一条崭新的林下步道完工开放,步道位于戬浜村东陈路,全长225米,四周绿植繁茂,吸引了不少村民在茶余饭后前来散步、锻炼。
据村干部介绍,这里原先是一片荒地,不少村民在荒地上垦荒种菜或饲养鸡鸭,造成环境脏乱差。村委会对该地块进行了环境整治。在此前的村民代表大会上,有村民提出,东陈路旁的朱家、姜家组缺少一个休闲健身的场所,大家对新增一条健身步道的呼声日益强烈。
为了让周边村民有一个舒适的散步环境,村委会决定将位于东陈路的这块荒地改造成开放式步道,满足大家日常散步休闲的需求。“一直缺少一个散步的地方,这条步道建好后,我经常来。旁边还有一条小河,环境好,心情也愉悦多了。”村民黄女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