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聚焦政务>详细内容

为了祖国的原子核事业,他挥洒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21-12-22 12:00 浏览次数: 【字体:

24岁获得“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33岁背井离乡搞原子核研究,深耕原子核事业几十年,荣获国家、上海市、中科院颁发的多个奖项,但他却深藏功与名,直至最近才被发现,这位老人就是马陆镇李家村村民赵德忠。

    1954年中专毕业的赵德忠被分配到上海柴油机厂工作。凭借着过人的工作干劲和优秀的工作成绩,1956年他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并作为代表前往北京领奖。从北京回来后,他更加卖力地投入到工作中,索性常驻在厂里,三四个月才回家探亲一次。

    1964年,第二机械工业部来厂里选拔人才进行原子核研究工作,赵德忠一下就被选中了。“当时只知道要到外地出差,具体做什么、去哪里都是保密的。”说起当时的情景,赵德忠仍历历在目,“当时我儿子才7岁,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但当时一点都没有犹豫,这是国家对我的信任,是至高的荣誉,我义不容辞!”

    没想到,赵德忠这一去就是14年。由于实验室地处深山,气候湿冷,赵德忠一年四季都要穿着棉袄。机械专业出身的他主要工作内容是参与研发、检修实验室机械设备,配合科学家完成各项实验。

    一开始的3年,他和家中几乎掐断了联系,直到第4年他回乡探亲,家人才知道他去了哪儿,但始终不知道他在做什么。此后,他便通过书信与家人保持着联络。赵德忠的儿子说,当时一封信寄出去要几个月才能收到,在想念父亲的日子里,信件被翻出来读了又读。

    生活的重担都压在了赵德忠妻子的身上,她既要照顾两个孩子,又要操持家务,但她从未有过怨言。“我们一家人都支持父亲,我们都明白他是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赵德忠的儿子说。没有父亲的陪伴成长,赵德忠的儿子懂事得很早,小小年纪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造房子、种蘑菇、带妹妹读书,为大人分忧。

    1978年,赵德忠被调回了上海原子核研究所,一家人终得团聚。但赵德忠仍然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十点才会下班回家,数十年如一日,忘我地工作。1992年,赵德忠退休又被返聘,直至75岁才真正放下奋斗了一辈子的原子核研究事业。

    如今90岁高龄的赵德忠老人不仅精神矍铄,仍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翻看过往获得的荣誉时,他的眼神坚定又认真,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那些与志同道合的同事挥洒热血的日子。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