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莉:甘做农村“孩子王”
人物档案
王雅莉,1966年生,马陆北管村人,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1988年上海师范大学毕业,回母校马陆中学任教化学至今。执教33年以来,先后荣获全国初中化学教学改革优秀教师、上海市农村优秀教师标兵、上海市模范教师、上海市园丁奖、嘉定区化学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马陆的葡萄很有名,但在全市教育系统里,马陆的一位“金牌化学老师”王雅莉同样名声在外。她神采奕奕,短发干练,语速快疾,透露出令人心折的爽朗与自信,记者走进马陆育才联合中学,在春意盎然的校园中见到了“金牌化学老师”王雅莉。
“好好读书,走出农村”
王雅莉出生在马陆,是家中长女。小时候,她生性活泼好动,无论在村子里,还是学校里,就爱当“孩子王”。有一次,她跟母亲去插秧,三伏天太阳毒得很,母亲看她一脸愁容,便说:“将来不想受这个罪,就好好读书,考出农村!”这句话,王雅莉一直记得。
那时,“农转非”是农村人的心愿。才上小学五年级的她,就暗暗下定决心,考师范做老师,当一个真正的“孩子王”。
王雅莉中考发挥失常,没考上中专,倒被重点高中录取了。那时“农转非”最快的途径是考中专,毕业后一工作即可转户口。农村家庭条件艰苦,都希望孩子早些就业自立,因此中专非常热门,录取分数甚至超过重点高中,这种分数“倒挂”的情况,现在的人恐怕很难理解了。
于是,王雅莉抹着眼泪就读嘉定二中。殊途同归。通过刻苦学习,王雅莉高中毕业后,考入上海师范大学化学专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回母校马陆中学(现更名为“马陆育才联合中学”)。
1988 年,王雅莉如愿以偿,当上了“孩子王”。她也是村里第一个跳出农村户口的孩子。
“上一堂生动的化学课”
1988年7月,王雅莉满怀憧憬,回到家乡,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她回忆着,“当时紧张啊,不过 21 岁,和学生年龄相差不大,大家都亲切地管我叫‘雅莉姐姐’。”慢慢地,王雅莉的胆子练开了,也越来越感到在农村当“孩子王”不容易。
针对不少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王雅莉“研制”自己的“土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比如在化学授课中,要区分碳酸钾与碳酸钠,必须借助焰色反应,碳酸钾呈紫色,碳酸钠呈黄色。学生说,这种知识点很难记,不像数学、物理的一些知识点可以推导得出。那时,班长姓郏,学生们又与王老师比较熟,知道她喜欢紫色。于是王雅莉说,“老师跟班长关系不错,你们记住‘郏紫’(钾紫)就是了。”这还真管用,大家一下子就记住了。
初中化学是化学学科的起步阶段,元素符号、化合价等内容是打开化学之门的“钥匙”。王雅莉不提倡学生死记硬背,遵循“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的教学模式。
她将化学元素符号、化合公式等内容编成顺口溜,方便学生记忆;她将化学课程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记忆更加深刻。例如开展金属与盐的反应探究时,利用马陆许多家庭种植葡萄的经验,以农药“波尔多液”为例,提问学生为什么不能用铁制容器装“波尔多液”,待学生自己实践和思考过后方给出答案:那是因为“波尔多液”中的硫酸铜会与金属铁进行置换反应。
王雅莉还积极开设拓展课程,组织学生开展“亲近自然、了解家乡”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提高思辨能力。同时,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让化学思维可视化”的初中化学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和动手能力,把化学的学科特点和具体知识传授给学生。
“王老师的化学课很有趣很生动,带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化学世界……”
“王老师只要讲一道题目,就能让我们把与它相关的所有知识点、所有类型的题目都搞懂……”
“我们喜欢上王老师的化学课,以后选专业,就选化学了……”
每当听到孩子们的肯定后,王雅莉心中满满的充实。
“愿为一盏明灯”
做老师很辛苦。20世纪九十年代,每个班学生都超过50名,她一直执教3至4个班级。一头教学,一头班主任,付出的不仅是时间、精力,更是智慧。
一晃30多年过去了,王雅莉陆续迎来了从前学生的孩子,她有些不好意思:自己真的老了。王雅莉从孩子们眼中的“雅莉姐姐”变为了“雅莉妈妈”。
王雅莉说,作为一名老师,同时也是班级德育团成员,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都需要循循诱导。她努力做一盏明灯,照亮孩子前行的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二十多年来,她教过的学生中有很多在高中选学化学,还有报考大学化学系的,另外有佼佼者,在中学时,就被“推优”进了上海中学、华师大二附中等重点高中,化学成绩名列前茅。
她回忆起自己,当年也因为初中遇到的化学老师讲课生动、关心学生,勾起了她的兴趣,读大学报考了化学系,毕业后当了化学老师。王雅莉说,有时就因为老师的个人魅力,把孩子领进了某个学科的殿堂,随后人生发生了转变。
班级里曾有一个女孩子成绩突然下滑,王雅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她了解到这个孩子家庭困难后,只要有时间便拉着女孩,或漫步校园;或关起门来,和她谈心。她既是老师,更像妈妈关心着她。
小文皓和他的妈妈同是王雅莉的学生,作为母子两代人的老师,王雅莉对成绩并不突出的小文皓有着更深的责任感。王雅莉常常用这样的口吻激励小文皓:“你妈妈当年学习很用功,很刻苦,你也要向你妈妈学习,不能给你妈妈丢脸哦。”后来,小文皓考上了自己心仪的高中。
“我也是农村的娃”
多年来,王雅莉一直在化学课程上深耕细作。她先后主持过多项市、区级课题,并多次获奖;主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和《初中化学PBL教学模式及应用研究》等书籍;参编《上海市初中化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等六本书籍;在《化学教学》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并在全国、市、区科研论文评比中多次获奖。
在她的引导下,学生的化学成绩也越来越好。她笑着自嘲:也因此“沾光”,获得了不少荣誉。马陆中学任职33年来,她也从原来的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到最后的正高级教师,走到了“业界顶端”。
这么多年,成绩斐然,难道就没想到离开这里,前往更高的教育平台吗?
其实多年之前,就有很多人问她,“有没有城区学校要你去?”“你为什么一直留在农村?”民办学校和市区的学校多次诚心邀请,甚至区初中化学教研员岗位也向她抛出了橄榄枝,可她都一一婉拒。王雅莉坦言,说没有动过心,那是假话。但她认为,在自己的家乡做一名老师,更有幸福感、获得感。
她说:“我喜欢当老师,我喜欢我的每一个学生,我舍不得离开我的母校——马陆育才联合中学。”正是这份爱,这份初心,让她从师范学院毕业后一直留在这个校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