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聚焦政务>详细内容

蘑菇“状元”朱友仁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21-04-27 14:00 浏览次数: 【字体: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丰富党史学习教育形式和载体,今年1月,嘉定新城(马陆镇)开展“我们不会忘记——记马陆塘畔‘红色先锋’”人物征集。经过3个多月的征集筛选,最终遴选出了一批建党百年以来为马陆解放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中共党员。《马陆》报二版将不定期推出“致敬红色先锋”人物专题,铭记他们的英雄事迹,传承红色基因。

人物档案

朱友仁(1929—2012),高桥村北唐宅人(原戬浜镇)。1957年任高桥高级合作社饲养场场长,同年当选为县人大代表。1959年任城东公社农药厂厂长、食用菌辅导站站长。197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当选为市人大代表、市劳动模范。他是嘉定食用菌事业的参与者和带头人,见证了嘉定食用菌的发展和辉煌,并作出了重大贡献,有蘑菇“状元”之称。


从开米店到种蘑菇

1929年10月,朱友仁出生于戬浜高桥村北唐宅,靠父亲种几亩薄田,生计窘迫。加上兄弟姐妹多,朱友仁只读了2年小学,就辍学下田干活。后来,他到上海方浜路的米店当学徒,在勉强度日中迎来了全国解放。1950年,朱友仁兄弟三人在南翔开一家米店。1952年,朱友仁回乡务农。因为农活干得好,工作努力,又不怕吃苦,他先后担任生产队互助组长、初级合作社副社长,并当选为县人大代表。1957年,高桥村高级合作社办起了集体饲养场,朱友仁任场长,专心养猪、养羊、养兔。1959年6月,城东公社在嘉定东门外嘉罗路三号桥东堍办起了城东畜牧场,除了饲养奶牛、猪羊、鸡鸭、兔子、蜜蜂等外,开始试种蘑菇,这是有史以来头一回。众人都没经验,领导看中了聪明能干、肯动脑子的朱友仁。30岁的他,调入了畜牧场,让他专门从事食用菌的培植。

“城东蘑菇”声名鹊起

朱友仁知道,种植蘑菇不是一般的农活,有很强的专业技术要求,与他平时所种的水稻、三麦、油菜、棉花等完全不同,他那初小文化水平根本不够用。因此,他虚心地向上海农业科学研究所专家学习请教,随身带着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有关资料。同时,他边学边干,自制了一个大木箱,培育营养土原料,开始试种蘑菇,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终于获得成功。随后,他在反复多次的实践中,逐步掌握规律,技术水平趋于成熟。

 1960年,城东公社畜牧场内开办了食用菌种场(后易名“戬浜乡菌种场”),由朱友仁负责。菌种场开始规模化培植蘑菇,又尝试灵芝的种植。同时生产先进的“5406”及“920”菌种。因为场里所产的蘑菇质量高,受到梅林食品加工厂的好评,签约制成罐头,成为出口创汇产品。

“城东蘑菇”的名声开始响起来了,人们还知道当地有个种蘑菇的能手——朱友仁。朱友仁是个有心人,善于总结积累实践经验,还不停地大胆探索。他在县农业局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就地取材,把河泥替代猪粪麦秸作菌种原料,获得成功。这种新原料不仅发菌快,质量高,而且还降低了成本。朱友仁的科研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上海科技大学生物系聘请朱友仁为兼职教师,向学生系统地讲授食用菌栽培技术。

 随着名声越来越响,向朱友仁取经的人越来越多。他不管风吹雨打,每天都早出晚归,几天几夜不回家是经常的事,不仅家务做不了,自留田也没时间种,这些都交给了家人,妻子唐永珍挑起了家里的重担,在背后默默地支撑这个家庭。当时,他出差一天,场里只补贴一角几分,年收入很低,家里又人口多,入不敷出。但艰辛的生活没有影响他的工作热情。1966年,他父亲突然去世,家里却不知道他在何处。情急中的家人只能到公社广播站去呼叫他回家。

小蘑菇“致富伞”闻名全国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脱贫致富成了大家的迫切愿望。当时,嘉定的乡村还是比较单纯的农耕区,农民以粮为纲,收入不高。而食用菌种植的见效快,效益高,是一项有着无限潜力的副业,此时,菌菇的品种也多了起来。党和政府看到了这个致富门路,鼓励和号召广大农户种植菌种。这时,朱友仁参加了上海市第二届科学大会,大会发出了“蘑菇学城东”的号召,城东公社成了农村副业的方向,蘑菇的乐章奏响了。城东公社适时提出了“若要农民富,先种白蘑菇”的号召。为表彰朱友仁的突出贡献,公社还奖励他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当时可是稀缺的“奢侈品”,从此,这辆自行车陪伴了他一生。在朱友仁的带头和指导下,1979年城东公社种植蘑菇70万平方市尺,年收入185万元,比上一年足足翻了一番。到1984年,戬浜乡菌菇种植户达4000余户,家家户户几乎都种起了菌菇。1989年,全乡种植蘑菇246万平方市尺、种植香菇18.1万平方市尺、种植草菇28万平方市尺,生产蘑菇菌种225万瓶、香菇菌种53万袋。同时,还使菌菇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的巨大产业链。

 菌菇壮大了集体经济。农户们卖菇卖到了好价钱,尝到了甜头,当他看到乡亲们摘去了贫困的帽子,纷纷翻造了新房,购买了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他的心情无比激动。

1977年,上海市第二届科学技术大会发出了“蘑菇学城东”的号召后,种植菌菇如一股旋风,刮向本市和外省市,本市的松江、青浦、奉贤、金山;外省的太仓、昆山、黄岩、阜阳、井冈山、漳州、长治等地,纷纷“上马”。人们称他为“土专家”、“蘑菇状元”,戬浜乡也赢得了“蘑菇之乡”的荣誉。这个时期,关于菌菇种植的技术咨询的事特别多,特别繁琐,使他忙得不亦乐乎,但只要有求于他,他就热心指导。为了更好地推广种植技术,他在每个村都培养了一名蘑菇辅导员。另外,他也招收了一批徒弟,并对他们要求十分严格。在他的传帮带下,逐步形成了以原公社副业组为主的十几人团队。1979年,朱友仁当选为市人大代表、市劳动模范。

48岁入党奉献一生

回乡务农后,他多次申请入党,但都因在解放初开过米店“成分”不好而被搁置。1977年7月,48岁“高龄”的朱友仁终于得偿夙愿,在“等待”20多年后,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申请书上向党倾诉了自己的心声:“回顾我的成就的取得,一切都应归功于党,在工作中虽然取得了—点成绩,但离党的要求相差还很远,还有许多错误和缺点。希望组织上多帮助、督促我,去掉不良倾向,发扬共产党员的光荣传统,我要为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作出我最大的贡献。”笔者在与他家人和徒弟们座谈时,他们绘声绘色地说:“朱友仁约1米70的个头,永远穿着一件陈旧的蓝布中山装,黄色解放鞋,骑着自行车,浑身有使不尽的干劲,办事风风火火,急性子,大嗓门,讲话直来直去,不怕冲撞人,可见他是位个性鲜明的人。”

 1989年,60岁的朱友仁退休了,但忙惯了的他,还是停不下来。他在自己家里建起了菌菇种植场,研究种植技术。徒弟杨品高当时已成了厂长,他回忆说:“师傅在家里闲不住,常到我的厂里来,问这问那,他对这个事业充满了感情,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

晚年的朱友仁仍十分热衷于菌菇种植。陕西省的一个贫困县准备上菌菇项目,向他发出了恳切的邀请。他知道那里贫穷落后,有思想准备,出于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还是义不容辞地去了。那里条件简陋,宿舍里连电视机都没有一台,早餐只有山芋,半年看不见一片鱼鳞。他没有后退,又满怀热情地干了整整两年,他为扶贫作出了贡献,也是他最后一次从事心爱的事业,像—片燃烧的晚霞。

 2012年8月21日凌晨,朱友仁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一代蘑菇“状元”与世长辞,享年83岁。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