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聚焦政务>详细内容

公筷与公德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20-05-21 1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我读小学时,语文书里有篇课文,专门介绍全国卫生模范村——太阳村。
    文章内容大多忘记了,只有一个“公筷故事”我还牢牢记着。说的是太阳村早就实行了“公筷制度”,有一天,太阳村一个小女生跟着家长,跑了很多山路走亲戚。到了亲戚家,正好开饭,可饭桌上没有公筷。小女生说,没有公筷,我宁愿饿肚子也不吃!亲戚没办法,只好按着小女生的主意,在每个桌子上布了公筷。于是,公筷从太阳村走进了另一个村庄。
    我小学读的课文,应该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事情了,可是使用公筷的习惯,至今还没有在全社会普遍建立。《新民晚报》一位女记者曾对我说:“活动后的聚餐我从来不参加,因为人们不用公筷。”另一位女记者则说:“聚餐后我回家还要吃泡饭,因为饭桌上不设公筷,我很少吃菜。”
    请看,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早就提出的“公筷制度”,至今还没有普及。
    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把“公筷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严峻地放在人们面前。在这样的客观形势下,“公筷”的推进速度一下子加快了。人们从事实中认识到“公筷”与“公德”的关系。这种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
    如果一个公民患有传染病,他最好的选择是,不与他人聚会,更不与他人聚餐。公民能作这样的选择,可以说他拥有起码的公德。
    然而问题在于,有些传染病患者自己并不知情,还认为自己是健康的人。往往就在这种情况下,不设公筷,你来我往,传染病传开了。
    也许我们不能指责这是“缺德”。但至少,这是一种缺失,文化的缺失。
    所以,最科学、最保险的方法是,不论你健康还是有病,与人聚餐(包括家庭用餐),都应该使用公筷。这样做,可以切断传染链,于人于己,都是安全的,而且是道德的。
小小一双公筷,却关乎人们健康,并关乎社会公德。你愿意使用公筷吗?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