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蘑菇棚”到“文化客厅” 宅舍文化让农村有“颜值”,又有“气质”
11月20日,“亲贤善邻 守望乡愁”嘉定新城(马陆镇)宅舍文化三年巡礼活动在樊家村南朱村民组“敬乐堂”举行。活动现场,童谣《静夜思》、诗朗诵《淡淡的乡愁》,勾起了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情景剧《爱融邻里》,展示了新农村家庭邻里之间的感人故事;舞蹈《丰收喜悦》,讴歌了新时代农村的幸福生活。活动现场,进行了“美丽村民”颁奖,一批“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新村民、新乡贤”等受到表彰。
如何培育发展新时代乡村文明,从2017年起,我镇围绕“一村一宅一文化 左邻右舍育文明”的愿景,全镇11个村各以1个村民组为创建点,开展宅舍文化创建行动,打造农村“文化客厅”新阵地,通过连续三年的坚持不懈,如今,村容村貌、民风宅风、精神文明等均得到了有效提升。
推进“四大工程”
提升环境“颜值”
家住戬浜村西吴组的吴先生对于身边村宅的变化,深有感受,“原本屋前的荒地,变成了绿油油的草坪,宅前屋后的乱堆物也清理干净了,他家小屋的斑驳墙面被粉刷一新,河道变干净了,环境变整洁了,心情也舒畅了。”结合宅舍文化建设,戬浜村开展西吴村民组环境治理,先后粉刷墙面5000余平方米、改造道路700余平方米、补种绿化1000余平方米、河道治理500余米等,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北管村石驳岸村民组在创建过程中,将拆违后的土地建成停车场,有效解决停车难问题。针对房屋墙面脱落的问题,村里定期对墙面进行粉刷修复。同时,每周开展卫生死角清理、乱堆物整治等行动,确保农村“颜值”常态在线。
据了解,自“宅舍文化”建设启动以来,各村积极开展“道路、墙面、绿化、河道”四大整治工程,对创建村宅主要路段、宅前屋后等乱堆物进行全面清理,同时加强日常宣传和管理,环境“颜值”大为提升。
打造“文化客厅”
构筑精神“家园”
家住樊家村南朱组的徐阿姨发现,村里的“旧蘑菇棚”一下子“高大上”起来了,变成了白墙黛瓦,门庭香花的“敬乐堂”。
在宅舍文化建设中,樊家村利用南朱村民组内的“旧大棚”,因地制宜,改建成为“敬乐堂”,内设榜样长廊、陈列厅、修身讲堂等场所,成为周边村民文化休闲好去处。
大宏村居家组围绕“崇德明礼”宅风主题,新建“崇德堂”。这栋仿明清建筑,飞檐斗拱,室内面积约60平方米。每天闲暇之余,都有村民相聚于此休闲娱乐,成为村民“网红打卡地”。彭赵村张家组围绕“爱众亲仁”宅风主题,将村宅旧仓库改建成“众仁堂”,室内布置党建文化、宅舍文化、乡贤文化、企业文化、民俗文化等区域,成为村宅文化“新地标”。
在宅舍文化建设中,全镇11个村民组均设立一个宅风主题,围绕宅风主题,利用村宅公共用房或是租赁、回购民宅,精心布置,集思想宣传、休闲健身、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打造村民家门口的“文化客厅”,构筑村民的精神“家园”。
美丽宅舍“有约”
传递文明风尚
家住彭赵村张家组的张阿姨,是一名沪剧“发烧友”。近期,嘉定新城(马陆镇)家庭才艺“大比拼”的舞台来到了她家门口。于是,她与“小伙伴”们一起报名参加比赛。张阿姨说,参加比赛的大多是认识的街坊邻居,感觉很亲切。同时,通过节目表演,传递垃圾分类新时尚,十分有意义。
每年,我镇以不同主题在全镇各村开展宅舍文化年活动。今年以“美丽乡村·宅舍有约”为主题,开展“垃圾分一分 环境美十分”垃圾分类大行动、“致敬70年 与新中国共圆复兴梦”村民修身大行动、“红色记忆”老物件征集展示、我的“家风家训”展示活动等。各村也围绕宅风主题,结合传统节日等,开展各类活动80余场。此外,镇宣传科协调各职能部门,统筹制定“宅舍文化资源”配送菜单,开展镇级活动60余场,弘扬传递文明新风尚。
评选“美丽村民”
怡养归属情怀
樊家村村民严妹宝是一位热心人。年初,她经过邻居家,发现邻居朱先生倒在地上,她马上开展急救措施。在她的努力下,朱先生慢慢恢复神智,随后被送往医院救治。在今年的宅舍文化“美丽村民”评选中,严妹宝也因此被评上了“热心助人好邻居”的荣誉称号。她激动地说,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互帮互助,助人为乐。
为培育良好宅风民风,营造见贤思齐的好风尚,今年,我镇启动“美丽村民”评选活动,通过评选表彰,广泛宣传道德模范、先进典型、身边好人等,引导村民争做好人模范。同时,将符合相关条件的新村民纳入评选范围,对新村民给予表彰鼓励,加强其对居住地区的认同感,培育归属情怀,增进团结融入。
明年,我镇将依托宅舍文化建设,积极探索新时代“新马陆人”“自治服务、自我宣传、自我管理”的长效模式,计划开展“新暖乡”行动,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提升素养,培育情怀,营造农村发展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