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聚焦政务>详细内容

放映电影40余年 退休生活丰富多彩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19-09-24 15:00 浏览次数: 【字体:

樊家村村民朱永明退休已经十余年,虽已满头银发,但他身体硬朗、意气风发,丝毫看不出是位年过八十的耄耋老人。朱永明拥有57年党龄,从事电影放映工作40余年,一直默默地为基层老百姓服务。
    上世纪60至80年代,观看露天电影是许多人心中一抹珍贵的回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每当扛着电影设备出现时,电影放映员总会成为众人追逐的对象。1958-1963年,朱永明在部队当兵时学习了电影放映技术。1964年退伍回到家乡被嘉定电影管理站聘用分配到马陆电影放映队担任放映工作。那时,马陆乡有电影放映队,比其他乡都要早。每个放映队由两名放映员负责所有的放映工作,每天奔走在各大队、生产队之间。下午四点半,放映员就要出发去放映点,当时没有汽车,设备都是用自行车拉过去的。据朱永明回忆,放映地点大多选在各生产队集中晒粮的水泥地,场地开阔平坦,也能容纳很多人。农忙时用来晒稻谷,农闲时就成了看电影的好地方。流动放映时,每天晚上十一点才能结束,结束后还要把所有的设备装好再送回马陆站,回到家里已经深夜十二点了。第二天一早要把胶片送回嘉定电影管理站,再把新的片子带回来准备当晚的放映。“当初群众文艺活动很枯燥,天天搞生产没有时间到嘉定县城、马陆乡去看电影。自从农村里有了流动放映队,看电影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那段时间也成了大家农忙过后最主要的休闲方式”,朱永明说道。
    随着马陆老礼堂的建成、电视机的出现,老百姓对电影的需求愈加强烈。1984年,马陆影剧院建成,这也是当时“全国第一家”乡镇影剧院。影院上映的第一部武打片便是《少林寺》,一星期上映28场电影,场场爆满。九十年代,随改革开放大潮卷来,农村里不少人外出打工,看露天电影的人随之减少。2006年,上海市有关部门要求恢复停映的露天电影,还要把电影送进农村、小区,朱永明因此又重拾这份工作。直到2008年,他才放下工作正式开始退休生活。
    退休后的朱永明一直坚持跑步,最开始每天早上五点从家里慢跑到嘉定南门,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周边健身设施的不断跟进,朱永明开始去马陆公园慢跑2-3圈,跑完后去健身器材上进行锻炼。“晨跑我坚持了很多年,我一直觉得体育锻炼是不能少的,不管是对我的身体还是精神面貌都有很大的改善”,朱永明如是说。
    跑完步时间还早,朱永明会去天马居委的老年活动室坐坐,跟大家一起喝喝茶、聊聊天,在那里他结交了许多好朋友。活动室下面便是菜场,喝完茶朱永明会经常买菜回家。朱永明自学绘画,热爱旅游的他每到一个地方,回来就会把看到的景色画下来,有时在报纸杂志上看到有趣的图也会临摹。翻看朱永明的画作,记者发现这些作品都是顺手取材在笔记本、烟盒纸上完成的,但画作都很精美,有的还涂上了色彩,风景、动物都自然、逼真。此外,朱永明还有拉二胡、练毛笔字、看报纸的习惯。
    对现在的生活,朱永明表示非常满意。镇里每年免费为老年人进行体检、内容形式丰富的党员活动以及村里开展的各项便民服务,都让朱永明觉得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作为一名党员,看到祖国越来越繁荣昌盛,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我很自豪”,朱永明如是说。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