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聚焦政务>详细内容

情系故土 为民服务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19-09-09 15:00 浏览次数: 【字体:

在仓场村,李忠义的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他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动荡中随父母奔波求生。上学时看到了毛主席手书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字,从那以后,这便成为了他坚定不移的信仰。这位拥有60年党龄的老党员用实际行动坚持着自己的初心:忠诚党的事业,为人民服务。
    李忠义生活节俭,1961年,他在大半个月内仅用了一角三分钱。但当听说陈家村有一对夫妻俩患病后无钱抓药,李忠义毫不犹豫拿出了10元钱让他们看病,并不要求他们归还,这10元钱是李忠义省吃俭用了一年多攒下的。1969年,李忠义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他知道在严桥生产队一个叫金角的小宅,有一家人家住草棚,风吹雨漏,日子艰难。李忠义就张罗着在龚家生产队腾出了土改时遗留下来的一间半瓦房,让这户人家住了进去。至今,90岁的老人沈玉英还记着这件事,逢人就诉说着李忠义的好。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李忠义到公社规划组后,正值农村平房翻楼房高峰。他代表公社一级政府为农户造房敲桩定宅基,既要保证政府的节地原则,又要维护群众利益,还要处理乡邻矛盾。为此,他走遍了戬浜公社6000多户人家,常常骑着自行车下乡。有时中途下起雨来,道路泥泞,只能扛着自行车一步一滑地跋涉。农民造房子是百年大计,来不得半点马虎,每敲下一根基桩,就是一份责任。忆起当年造房子,至今许多人还在赞他:“李忠义敲宅基,一锤定音,公平公正。”
    李忠义退休回村里以后,仍在发挥余热,尽心尽力。2016年3月,村党总支村委会决定编纂《仓场村志》,由李忠义牵头,组成了由退休回乡的处级干部、科级干部和村老干部共6人写作班子,形成了《仓场村志》志稿;2007年4月,仓场村成为了全镇第一个建立党员议事制度的村委会,由李忠义任支书的老龄党支部90多位共产党员,每两个月一次的党课教育、每月15日议事活动从未间断;2010年,在李忠义的提议下,村委会在马陆全镇率先试行了公开招聘村干部三名;创城拆违时,李忠义所在的老龄党支部建议村里要整治好村域内的环境秩序,村里便在丰登路增设非机动车道,并辟建了三个停车场,秩序焕然一新。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基层党员的无悔付出,李忠义身体力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百姓谋福祉,为村委会进言献策,他的故事仍在继续,为人民服务的续篇仍在书写……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