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聚焦政务>详细内容

希望城:日出江花红胜火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19-05-21 13:00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神州大地上谱写了一部壮丽的奋斗史诗,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70年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为讲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奋斗征程和辉煌成就,即日起,本报推出“砥砺70年 追梦新时代”专栏,通过回顾以往岁月,多方面、多角度描绘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历程、显著成效,展现工作在各领域、各岗位的马陆人民接力奋斗、砥砺前行,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不懈努力、取得的非凡成绩,营造共庆新中国华诞、共铸复兴伟业的浓厚氛围,激发党员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凝聚新时代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磅礴力量。

     1992年,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马陆镇,这个沪郊的一个小乡镇敏锐地感受到了黄浦江的热潮,勇往潮头立,在1993年成立了嘉定第一家私营经济城,由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题名的上海希望私营经济城。这份风气之先,无论从当时还是现在的上海看来,都是气魄十足的。
    谈起这段历史,姚顺兴无疑是最有资格讲述其中故事的当事人之一。1990年至2000年,姚顺兴任马陆乡、马陆镇党委书记;其间,1993年起兼任希望经济城管委会主任,亲历了希望城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广东和沿海诸多省份改革开放大步向前,上海市郊的乡镇企业、联营企业走入“高负债、低产出、低效益”的困境,这一问题也摆在了马陆人面前。
    “1992年1月28日到2月21日,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再次吹响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要我们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发展再快一点。”姚顺兴说,“我们就在想,能不能再探索其他的路,除了抓镇村工业、集体经济之外,能不能再搞一些其他经济?”

    通过集体决策,马陆开始了私营经济城的创业期,虽然艰苦,但充满了希望——这大概也是希望经济城名字的来源。50万元的启动资金,只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工资是原单位开的;办公室是借用的;员工午饭吃碗泡面就应付过去了;没钱上报纸做广告,就刷起了墙体广告。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年希望经济城就迎来了80多家企业入驻,大约有80余万元税收;第二年税收达1800多万;五年后希望城接纳了各类私营企业2630家,累计注册资本25亿元,其中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有54户,1000万元以上的有17户。在当时上海80余个私营开发区中,希望城夺得了三个第一:园区建设规模最大,户均注册资本最多,户均纳税最高。到2002年上缴税金超过3亿元,占全国财政税收万分之二;2003年上交税额4.47亿元,平均每天为国家创税100万元;2004年税收达6.1亿元;2007年税收超10亿。

    “1992年,县里开两级干部会,我表态,在三年内搞一百个外资企业。其他干部开玩笑说我是吹牛。后来,我们在三年内完成的不是一百家,而是两百多家外资企业。”姚顺兴说着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神色。
    如今,马陆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希望城一如既往走在时代最前列,正在转型发展的路上高歌猛进。2017年6月,嘉定新城对传统的经济城招商模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革命性改革,对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了提升优化。通过整合新城企业服务中心、上海希望经济城、上海沪嘉经济发展中心、上海马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等多个部门和单位,打破原有的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和运转模式,成立了“三部”和“三中心”:即招商一部、二部、三部,产业发展中心、投资服务中心和税管中心。在全市率先推出“专业招商、精准服务”的产业发展格局,重点围绕大制造、大家居、大健康、大金融等产业领域开展特色招商和产业培育。
    “希望城就像一棵大树,凭借原有的繁枝茂叶,倾其所有,释放氧气!尽管它生存的环境,由于种种缘故,已经稍有改变,但希望城的生命能量仍在滋补它的故土!”嘉定新城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委员,马陆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张敏如是说,“与其说希望城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不如说它把接力棒交给了它的后继者,确切说是把接力棒交给了转变建制后的自身!”据统计,从希望城成立到转制,累计纳税贡献达到了250亿元。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