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朱支蔷以几十年“游记”见证改革开放40周年巨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渐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从过去绝大多数市民“足不出市”,到今天走出家门、走出国门……旅游半径的扩大,见证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在白银社区,就有一对旅游达人,他们的足迹遍布全球近50个城市,而他们的“游记”,不仅看出了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轨迹,更是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的巨变。
“80年代的时候,我和爱人乘坐绿皮火车,吃着自带的干粮,和景点的标志性建筑合个影。这是80年代典型的旅游模式。”居民朱支蔷一边翻着老照片一边向记者介绍。随着生活越过越好,老俩口的旅游半径越来越大,朱支蔷向记者展示了两口子的护照,上面敲满了各式各样的出入境章,而这已是朱支蔷的第二本护照了。“退休后,我们去了日、韩等东南亚地区。这几年,我和老伴一起去了欧洲多国和美国。”
除了旅游半径的逐渐扩大,旅游方式和理念也有了明显的转变。便捷高效的“铁公机”(铁路、公路、飞机),说走就走的旅游,如今,老俩口的旅游变得越来越便捷。“从境内到境外,可以‘想走就走’,这样的旅游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朱支蔷说,“如今,旅游以自由行为主,或者是儿子当导游带着我们全球跑。”
由于爱好旅游,老俩口从全球带回来了数百件纪念品,家里俨然是一个小型博物馆。一打开门,映入眼帘的是展示架上满满当当摆放着的各类旅游纪念品。瓷器、锡器、铜器各种工艺品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这是以前欧洲人用来暖被窝的铜炉,就像我们的汤婆子,不过里面不灌热水,而是放热碳。”朱支蔷拿起展示架上的一个铜器向记者介绍,直径30厘米左右的汤婆子,一侧安装了约1米长的木制手柄。据朱支蔷介绍,这个取暖铜炉是她和丈夫2016年去法国旅游时在慈善市场中淘得,一眼看到就被独特的造型吸引了,仅花了5欧元就收入囊中。
除了展示架上的各色物件,墙上也挂满了各具特色的工艺品。一个锃亮的平底锅背面贴上12块洁白的瓷片,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挂钟。“这个挂钟已经买了16年,却从没有坏过。”朱支蔷说。
“我爱人喜欢收集一些具有年代感的老物件,这些铜水罐、镶铜的瓷器,族徽都是他的心头好。”朱支蔷介绍,“而我喜欢玻璃制品。香水瓶、水晶杯,这些瓶瓶罐罐我都喜欢。”而这些旅游纪念品,都是老俩口装在两大两小的行李箱从全球各地扛回来的。
“这几年,对中国游客免签的国家越来越多,中国游客手上的护照可是越来越‘给力’了,”朱支蔷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再多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