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推广垃圾分类 扩面提质扮靓美丽社区
垃圾分类看起来事小,却关乎千家万户,不仅是一项长期工作,更需要每位市民的积极配合和响应。陆家社区通过达人指导宣传、建造生化处理站等多种方法,全面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扩面提质的显著成效。
居民张云兰女士是一名志愿者,自2014年起,她参与了垃圾分类宣传工作。每天,她站在垃圾桶边,帮助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看到居民没有正确分类垃圾,她就自己动手把垃圾翻出来,重新分类。
为了更好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陆家社区推出“楼组包干制”。和张云兰一样的志愿者,每个楼道都有两名,他们每天上午8点至9点,晚上6点至7点,守在每个楼道前的垃圾桶边,手把手教居民垃圾分类。
张云兰向记者坦言,垃圾分类工作在最初的时候遇到了不小的阻力,有的业主不理解、不配合。志愿者在垃圾桶边守了整整三个月,凡是有下楼扔垃圾的居民,志愿者就宣传并解释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慢慢地情况好转了。现在,基本上所有的居民都能在家里将垃圾分类后再扔到垃圾桶里。
9点过后,张云兰又来到垃圾分拣站。记者看到,湿垃圾筒上架着一块分拣板,分拣人员把一袋袋垃圾倒在分拣板上,一整袋垃圾“一览无余”,混在其中的干垃圾很容易就被挑出来,剩下的湿垃圾就直接推进湿垃圾桶。
分拣工人胡家保告诉记者,以前用钳子把混在一起的垃圾挑拣出来,分得不彻底。用了这块分拣板,工作效率显著提高。胡家保告诉记者,别看这块不起眼的分拣板,实则却省了不少人力。之前由于垃圾分类不彻底而造成清运车拒运的情况时有发生,使用了这块分拣板后,基本没有拒运的情况了。
而陆家社区康丰居委会下辖的佳兆业小区的生化处理站则实现了居民湿垃圾就地消化。在小区二次分拣站,记者看到站内安装了一台生化处理机,工作人员只需将湿垃圾倒入机器中,就完成了生化处理。据工作人员介绍,处理站每天分解湿垃圾近千斤,小区内居民每天产生的湿垃圾都能在这里消化。分解产生的水则排入专门管道,对人体无毒害,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陆家社区康丰居委会副主任陶佳燕说:“垃圾分类工作从最初的入户宣传,发放垃圾袋、垃圾桶开始做起,至今已经有4年时间了,现在,小区里垃圾分类的覆盖率达到了60%左右。原先无人问津的绿色账户,现在居民都主动要求办理。”
记者从镇卫计办获悉,目前,新城核心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近100%。下一步,我镇将在农村地区落实垃圾分类工作,作为试点的北管村将建造垃圾分拣站,试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