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河成功看调研功效
民间把水环境整治统称为“治水”。其实,从新世纪开始,全市大规模治水已有4次,各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少。为什么一次次“大治”,一次次“回潮”,而这一轮治水,效果明显,全市中小河道黑臭现象基本消除,群众说“清水河真的回来了”?
回头审视,在治河成功的背后,是调查研究为它铺平了道路。
这次市郊大规模治水,各区在正式开工前,都进行了周密的调查研究。中小河道的“黑臭之根”在哪里?调查研究揭出了事实真相:
一是外来人员聚居,沿河违法建筑严重,这是河道黑臭的第一原因;二是“活水河”减少、“断头浜”增加,这是河道黑臭的又一根子;三是治污管网建设存在“盲区”,老污染源未堵住,新污染源又产生,尤其是一些农村地区,排污设施处于原始状态,对动物家畜也疏于管理,致使河道成为天然藏污纳垢的地方。
找准河道黑臭的根子,这是调查研究的功劳,但是,最终目标还是要解决问题、消除黑臭。各地区根据调查研究掌握的材料,分清轻重缓急,做到“一河一策”,落实治河措施,一是拆违清障,二是治理“断头浜”,三是截污纳管。这三大措施下去后,效果立竿见影。为什么?用韩正同志的话来说——“问题在河道,根子在岸上。”现在,“根子”挖掉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当然,治水是个系统工程,不是三言两语说得完的。但两年来苦斗的成就表明:调研开路,开出的是一条明确的路、可行的路、靠谱的路;只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决策有力、措施得当,问题就能得到彻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