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执政周期律” 抓好“大调研”法宝
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党大兴调研之风,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这样才能听到实话、查到实情、收到实效。”这是对党的群众路线优良传统的继承发扬,也是“强化宗旨、服务群众”的连心桥。抓好“大调研大走访”这一工作法宝,“察其疾苦、去民之患”,是加强执政之基,保持党的活力,跳出“执政周期律”的关键所在。
首先,严格“四不两直”,不搞“走秀”。“四不两直”,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这是了解问题、倾听民意的重要举措,杜绝“大伙演、领导看”的“明星走秀式”调研、“人连串、车成队”的“彗星扫尾式”调研、“走马灯、水上漂”的“鸭子戏水式”调研等现象,避免听到的是“反复斟酌”的汇报,看到的是“精心布置”的场景,见到的是“严格挑选”的群众,结果“现场”成了“秀场”。有鉴于此,大调研工作要坚持“走访不走秀”,“原汁原味”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原生态”地实地探访,查找问题。
其次,坚持“蹲点深挖”,精准“把脉”。1927年,毛泽东实地考察湘潭、湘乡等5县情况,在工厂、农村、工地上,他常常同工人一起排队买饭,与农民同吃一锅饭,和民工一起席地而坐,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干部与基层群众打交道,就像地里的麦穗,身子越低,分量就越重。大调研工作就是要求各级干部踏踏实实沉下去,进得了企业生产车间,和职工打成一片;进得了群众的屋聊天,也能下农民的地头问苦。群众感受不到“官架子”,才能打开“话匣子”,反映真实的情况。有了这种深度“潜水”的态度和方法,自然会听到心声、了解到实情,为改革发展提供准确真实的一线声音。
再次,推动问题“大解决”,“去民之患”。大调研工作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解决问题,只有把问题回应到位、解决到位,才能真正赢得群众、企业点赞。我们既要开展高质量的大调研,更要在调研成果的转换上下功夫,在边访边改、即知即改的基础上,重点做好问题的梳理分类,把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人,对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尽快予以落实;暂时不能解决的,要创造条件加以落实;确实因为政策、法规限制不能解决的,要耐心做好解释说明工作,真正让群众、企业切身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同时,也要常态化开展“回头看”,对好经验、好做法,及时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坚持下去,推动活动不断深化,取得更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