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村联手 互捉扳头 共补短板
4月19日一早,一支由樊家村和包桥村村民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正式“开工”了。他们身穿志愿者马夹,有的手拿相机走几步拍一张,有的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互相找对方区域内的不足之处,共同解决区域环境脏乱、公共设施缺损、常态管理缺失等难点问题。
刚走进包桥小区225弄,樊家村队员就发现,小区内宣传栏的底板破损了,里面的宣传海报有的被风吹走了,有的半挂着,不太美观。这一情况被记录下来,巡访完毕后,队员们将问题反馈给对方村党总支,以待整改。今后,每月的19日就是“捉板头”日。上月发现的问题,还将列入当月的重点回访内容,由互访队成员监督这些问题是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整改。
黑广告、乱堆物……看到这些整改清单上的问题,互访队成员陈宽宏坦言:“自己村里的一些问题,每天经过,每天看到,有时候就有点麻木了,倒也疏忽掉这些问题。”实地督查是一个“找茬”的过程,却也能从中互相学习。互访队成员徐振宇告诉记者:“每个村都有大大小小的问题,但是平常没事情不会去别人家小区里兜兜转转。通过互查,我们发现了对方的不足,也看到了自己的短处。”
包桥村一直有志愿者巡查队伍,但自查自纠并不严格,主要碍于情面。原来,包桥小区和樊家小区虽然是新建小区,但是这两个小区主要居住着两个村的动迁户,几十年的邻里乡亲,关系融洽,却给整改带来了难处。“以前,发现一些问题,碍于情面,只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互访队成员赵宏伟说。如今,打破了“邻里情面”,“捉扳头”不再手软,“补短板”也能更加齐全。
目前,互访队成员共有8名,每村各4人。为了让互访队的成员能够有效地“捉扳头”,特邀请了嘉定新城(马陆镇)市民寻访团成员王泉兴前来指导。而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强宣传引导,让周围的老百姓们共同参与社会治理,聚焦薄弱环节,补齐问题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