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聚焦政务>详细内容

我们的“村晚”寄乡愁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16-02-19 13:00 浏览次数: 【字体:

在嘉定新城(马陆镇)包桥村,因为一场“村晚”的存在,乡愁情愫得以释怀。
22日晚,一场以“2016向着小康启航”为主题的“村晚”在包桥村农村食堂上演,平日里聚少离多的村民,纷纷在此刻相聚。“现在日子好过了,年味却在变淡。大家聚在一起,老早的感觉又回来了。”村民赵永泉将这种场景,不禁动情地说。
活动开始了,嘉定新城(马陆镇)云霞时装队和紫金缘沙龙队带来的情景表演《梦回老包桥》,不秀花腔,不炫技巧,用最原生态的情景再现的方式,做汤圆、晒腊肉、做新衣……将村民们拉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春节。节目一亮相,便掀起全场高潮,台下的村民们争相掏出手机,拍下儿时的记忆。“阿囡,奶奶小时光就是这样过年的!”看到表演,60多岁的陆秀英显得格外兴奋,抱着孙女逐一解说。“老早过年家家户户这样根本不稀奇,现在很少见到,有的小孩估计看也没看到过。”
乡愁是贯穿整场“村晚”的主线,包桥农家舞蹈队则将昔日插秧农耕的场景,搬上了“村晚”的舞台。俏丽的花头巾、亮绿的健身服,右腿半蹲,左脚跟点地,手撮一把“秧苗”,时而高举过头,时而轻盈落地,嫩绿的“秧苗”舞动在田间地头。仔细看去,舞蹈中的妇女已不年轻,但她们的姿态中依然透露着一股青春的激情。“老早插秧插得恨透恨透,现在又鲜格格地来‘插秧’。”浦根娣感叹着时下的美好生活,“从前插一天秧苗,也就赚53分钱,现在退休在家跳‘插秧’舞,每个月还有2000多元退休金呢。”为了这个舞蹈,浦根娣和其余11名队友们,从去年1118日就开始排练,每天雷打不动2个小时,“白天家务干得腰酸背痛,晚上音乐一响就‘骨头轻’。”浦根娣说笑着。
插秧操红红火火,但在嘉定新城(马陆镇),真正插秧的农民都已年过花甲。除了老人,孩子们已经淡忘了那份农耕岁月的记忆。“村晚”唤起乡愁,乡情也变得越发浓郁。为了这场演出,原本要6点半吃晚饭的张玉英,提前到了4点半吃晚饭,并在晚会开始前一个小时赶到了会场,“我女儿要上台表演。”张玉英显得格外兴奋,而另一方面,张玉英自己也是个文艺积极分子,“再年轻几岁,我也要上场表演。”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