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聚焦政务>详细内容

借力文化创新 包桥村谱写社会治理新乐章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15-12-31 09:00 浏览次数: 【字体:

“包桥村借力文化创新社会治理,用文化来聚拢群众,引导村民们共同参与包桥村的社会治理。”包桥村党总支书记樊冀萍对记者说。
包桥村属于混合模式,有着农民动迁小区,有着未动迁的老宅,辖区内还有一些企业,结构复杂、利益诉求多元。如何创新社区管理,加强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稳定的“包桥之家”?包桥村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探索一条借助文化创新社会治理的新路。为此,包桥村成立了8个文体团队,其中老陈故事汇、老布情工作室等成了名气响当当的品牌团队。
2013年起,包桥村逐步完善各类文体设施,在原来的基础上,将原王家弄老年活动室翻修一新,并扩展出舞蹈排练房、健身室等,还邀请了戏曲、舞蹈老师前来授课。“保利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中华艺术宫……”包桥村文艺团队的骨干成员刘芳告诉记者,沪上知名的文艺场馆她几乎都去过。原来,为了让村里的文体团队不只是“跳广场舞的大妈们”,村里组织骨干成员欣赏高雅艺术,从而排演出高品质的节目。
在一年一度的“村晚”上,村里的文体爱好者大展身手,为包桥村老百姓献演了一台别开生面的晚会,家住包桥村的大学生赵宁珊直呼“太精彩”。专业的舞台、灯光、音响,还有市、区级媒体的采访报道,回忆起当时的情境,刘芳兴奋地说:“我当了一辈子农民,谁会想到,我自己唱唱跳跳还上了电视。实在是太意外,太开心了。”
从一年一度端午节全民狂欢包粽子,到首次将国际艺术节的舞台搬到了村里……老百姓不但感受到了更多越来越人性化的服务,更从“不管不问”村里的事向积极参与自治实现着转变。
陈宽宏,包桥村民亲切地称其为“老陈”,曾是中央办公厅的一名速记员。退休回乡后,他在村里担任志愿者,为村民们讲讲故事,与村民们聊聊山海经,久而久之,吸引了一批固定观众。如今,老陈故事汇成了村里活动的保留节目,每月一次,从中南海的趣闻讲到了邻里相处,从老陈一人的故事汇到老陈故事团的故事汇,让更多村民从家长里短里走出来,开拓眼界、扩展胸怀,并主动参与包桥村的社会治理。
农村妇女大多会缝缝补补,老布情工作室就聚集了这样一群巧手达人,翻出家里压箱底的老布,做点儿老布衣服,缝点儿绣花枕头。这不仅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勾起村民乡愁,他们还将亲手缝制的50多件夏装,送给了村里敬老院的老人们,为他们送上一份夏日里的清凉,而这“私人订制”的夏装,也为一些身材特殊的老人们带来了福音。老人沈宝娟身材矮小,随着年龄增长,腰背弯曲越来越严重。为此,老布情工作室特地为她制作了一件符合身形的衣服。虽然现在已经是商品经济了,大多数衣服鞋帽都可以从商店里购买而来,但就是在这一针一线中,老百姓之间的感情好像越缝越紧密了。
到廖家礽墓园义务劳动,到敬老院帮老人换被子,护村组长、平安志愿者每天巡视村宅、小区……在带领居民参与扶弱助残、便民利民、治安防范等活动的同时,他们将民意诉求,反馈给社区协调解决。文体团队的红火也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化解矛盾,以感情为纽带疏通基层社会管理的各个环节,让老百姓过得和谐而快乐。
“包桥的老百姓如同每一枚音符,要谱成优美的旋律关键在于人。”包桥村村委会主任严岚认为社会治理好似一首交响乐,既有主旋律又有和弦,文艺团队就是主旋律,这些人的拍子对了,音准对了,曲子就不会跑调。每个主旋律带出一段和弦,乐章就丰富了。樊冀萍说道:“社会治理面广事杂,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我们希望通过文体团队能吸引越来越多人参加,良性循环让更多人聚拢。”
人心齐,泰山移。以文化聚拢人心,村级治理走出了一条新路。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