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聚焦政务>详细内容

寻找白茶古道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15-08-26 09:00 浏览次数: 【字体:

福鼎白茶很早就远销海外,英国王公贵族喝红茶时爱放三两枚白毫银针,以显珍贵。每读到这类消息,我就想,这些白茶是怎么运到国外去的?
在云南束河古镇我知道了普洱茶的茶马古道,去武夷山下梅村,我又知道武夷茶的万里茶路。然而,我所喜欢的白茶古茶道在哪里?
己未春,我有一次寻找太姥山下白茶古道之旅,陪伴我的是福鼎茶人叶芳养。
叶芳养告诉我,他那里有三十六湾古道。我查阅资料,福鼎县志上还真有记载:“陆路北达浙江分水关,据上游之胜;水路东通瀛海烽火门,扼天堑之雄。而又有三十六湾、昭君岭、百步溪、水北溪环绕左右前后,气象雄伟,隐然全闽锁钥。”没准这三十六湾就是我想寻觅的白茶古道?于是我又一次前去福鼎。
车在点头、皤溪、白琳一带山里转悠,山间村路曲折狭窄、高低不平,一路颠簸。好在叶芳养之前为寻找野生古茶树,对这一带已很熟。当一条蜿蜒的岩石铺设的古道在我面前出现的时候,叶芳养说,“这就是三十六湾古道。”它从一座山背后延伸过来,两边绿树杂草掩饰,又向另一座山盘旋而去,忽上忽下,时隐时现。我有点激动。我不知这古道始筑于哪年,也一时无以考证起讫地点,却见那路面已斑斑驳驳满是岁月伤痕。
古道旧时歇脚驿亭仍在,虽已破败不堪。光绪年间立的旧碑仍在,碑文记录了道光十年庚寅三月建五峰桥于麻时坑乡,并修造大路,自白琳至三十六湾计四十余里的事迹。令人惊喜的是,当年建桥的、立碑的乡绅正是为我们开车的萧师傅的先祖。萧氏在当地可称望族,萧家大院至今仍可见旧时显赫之遗痕。1949年之后,萧家坎坷多舛,得知其先祖曾有此等多项善举,萧氏后裔当然激动啊。 
我站在道光年间的古桥上,遥望向两端伸展的石板路。“北抵浙江平阳县分水关界,四十里;西南抵霞浦县查洋界,七十里。”福鼎旧志的记载是否就此古道?我不确定。这条路会不会就是白茶古道?我也不能确定。但我想,在这白茶之乡,行走在这依山绕水古道上的又会是哪些人呢?
中午在山腰皤溪镇金谷村一个叫五蒲岭的地方用膳。很原始很冷僻的一个小地方。当地村民说以前很热闹,沿路都是商铺、旅社,从浙江到福建这里是必经之地。当今虽已不再,我却又在想正寻找着的白茶古道:这里会是其中一部分吗?
叶芳养知我心思,第二天带我继续寻找白茶古道,去一个叫举州的山村。
举州,位于点头镇西南7公里。如今去举州,村道相连,方便了许多。举州有茶园两千余亩,满山坡的茶树在蓊郁的大树掩映下长势蓬勃兴盛。周边青山绿水,山下溪流潺潺,碧水环绕,是个好地方。
举州一所村办小学关闭了,留下场地和简陋的校舍。叶芳养租下办了个茶厂。厂长小林是举州人,对村里的路桥草木非常熟。叶芳养让小林向我介绍。小林带我们在村里转悠。他指着工厂门口的路说:“古代这里就是一条白茶之路。茶叶从中国白茶第一村柏柳经举州至巽城,通过海路运至福州再到世界各地。到巽城后,有些无钱雇船运茶的,只能人挑步行到福州,一个来回要半个月。”
从工厂经不远处同治年重建的道观马仙宫,三四米宽的路水泥浇铺。我说这路是后修的吧?小林说:“当然,过去是泥路、石板路。”果然,我们从村里走到村外,路边已无人家,路逐渐狭窄,路面由煤渣铺设。再往前走,就是泥路了。
小林说,旧时每逢茶季外乡来收茶青的商人很多,光临时搭建的茶铺就有三十六家。收购茶青的茶铺一般设置在村外,收茶青为什么放在村外?那是因为不让茶青受异味污染。茶商收了村里茶农的白茶鲜叶,就是从这条路运出的。
我问这条路的历史。小林扯开向我叙说路边一棵大树,那是棵黄花梨,有几百年树龄,他很小的时候就有人出大钱想买走。村民们不允。现在已被政府列为古树名木保护起来。他是在用路边古树来佐证这古道的历史。
再往前,有座小溪桥,旧时古碑记载建于同治五年,石碑上镌刻了密密麻麻几十个姓名记录了当年的义举。无独有偶,旁边还有一块新立的碑,姓名同样密密麻麻,碑文有记:“本桥系同治五年(1867年)建,历至公元一九八七年七月十日被洪水冲毁五孔,当年十月蒙政府资助群众捐献重修……”
溪水在桥下潺潺流淌,我站在桥上,想起前一天在三十六湾所见萧氏先祖所建的五峰桥。为了让白茶能从这偏僻山村走向远方,多少乡绅多少贤士铺桥筑路,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