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桥舞台” 包桥村村民自己的舞台
走进包桥村村委会,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文化长廊”,一张张照片记录下的是包桥村文化活动的精彩瞬间,同样也展示出了村民的风采。
如何让村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让越来越多的村民登上自己的舞台,是包桥村发展群众文化的重要目标。近年来,包桥村高度重视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建立了“包桥舞台”品牌项目,不仅让村民共享文化成果,而且让村民主动参与文化建设。
村委会搭台,村民唱戏。在包桥村,“包桥舞台”是越搭越大。2013年,包桥村举行“包美味粽子,建幸福之桥”包桥社区端午传情民俗文化展示活动,吸引了数百名村民前来参加,其中的包粽子大赛环节更是掀起了全场活动的高潮。如今,端午节包粽子比赛已经成为了包桥村的一项特色活动,每年参加该活动的人数都创下新高。今年,包桥村成功举办了“我们的村晚”包桥村迎新晚会,舞台上,沪剧、配乐朗诵、舞蹈等由村文体团队带来的形式多样的节目轮番上演,台下,可容纳近千名村民的包桥餐厅内座无虚席,现场掌声、叫好声雷动,盛况空前。这台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晚会也亮相《新闻坊》栏目。
“第一次举办大型活动是2013年的端午民俗文化展示活动。当时,有不少村民代表持反对意见,有的村干部担心这么大的晚会,大家没经验,会出洋相。那次活动尽管有些忙乱,但还是非常圆满,这也为我们注入了信心。”当时正在包桥村挂职锻炼并参与活动策划,如今的包桥村党总支副书记严岚坦言。
通过举办大型文化活动,不仅让村民感受到了文化活动带来的快乐,同时吸引了更多的村民加入群文团队,站上舞台,展示自我风采。包桥村党总支副书记孙晨燕告诉记者:“第一次举办端午节民俗活动,我们向每个村民组派下去报名的指标。不少村民一想到要上台包粽子,就犹豫不决,怕难为情。可到了第二年再举办端午节活动的时候,村民们都跃跃欲试,主动报名参加,活动结束后还追问明年办吗。”
村民浦根娣第一次参加包粽子比赛,是在众人的推搡中上台的,由于太紧张,没有得奖。第二年,浦根娣主动为自己报了名,并得奖了。如今,她已经是赵墙村民组的文体骨干。今年,她还登上了“我们的村晚”的舞台。对浦根娣来说,如今在舞台上唱唱跳跳已经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情,而是一件值得高兴自豪的事情。
要撑起一台台大型的晚会,离不开一支支精干的文体队伍。目前,“包桥舞台”项目共有戏曲沙龙队、腰鼓队、健身队、排舞队、农家诵读社和老陈故事汇6支队伍,近150名文艺积极分子。“下阶段,我们将招募更多的村民加入文体团队,尤其要加强对自然村落村民组的文化阵地的建设。”严岚说,“同时,我们计划和辖区内的企业共建,把我们的节目送到企业中去,把舞台越搭越大,为村民搭建更多展示的平台。”
此外,为了让更多的老百姓加入到文体队伍,包桥村还制订了“积分兑换”项目。每位文体志愿者都有一本活动记录本,参加完文体活动就可以得到一个积分盖章,存够积分可以兑换小礼品,也可以兑换看戏观赛,倡导文化结算。
近年来,包桥村有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对村综合文化室进行了设施完善,舞蹈房、戏曲沙龙教室、图书室、“老陈故事汇”教室、亲子阅读点等进行了装修,为文体团队提供了舒适的训练和活动场地。如今的村综合文化室设有130平方米和180平方米两间舞蹈房,音箱、舞蹈镜子、空调装备齐全,丝毫不输给专业的舞蹈教室;戏曲沙龙教室内,音箱,点唱机,让队员们直呼过瘾。
包桥村的文体团队蓬勃发展,屡结硕果。排舞队获得嘉定新城(马陆镇)第一届市民运动会排舞比赛优秀奖;农家诵读社获得了去年我镇举办的“中华经典吟诵”活动一等奖,并代表我镇参加嘉定区第一届中华经典吟诵比赛,获得三等奖。
“我们的文化阵地在新农村,我们舞台的主角大多数都是农民。因此,我们的舞台不用高大上,只要接地气、贴民生,让老百姓敢于登上舞台、乐于登上舞台。” 包桥村文体干部王唏表示。
文化是地域特性的集中表现,包桥是一个有历史文化的村,有徐状元和烈士廖家礽的墓地,有新中国的外交官吴克明,有在中南海工作的陈宽宏等知名人士。包桥村通过对本村历史文化的挖掘,来激发村民爱国、爱家乡的情怀,通过文化来凝聚人心,提升村民对包桥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中,在农民变市民的角色转变中,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来提高百姓文化素养,提升文明程度,在社会管理任务繁重的今天,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群策群力,共同担起重任。因此,通过文化活动的开展,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喜闻乐见的形式,满足百姓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从暖心走向聚心。可以说,包桥村正在走一条文化兴村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