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春黑发到白发丛生照顾瘫痪丈夫35年 诠释“中国式爱情”
提起嘉新小区居民王静玉,周围的邻居无不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她照顾瘫痪丈夫朱维龙长达35年的故事,在嘉新小区已成为了美谈。
王静玉今年71岁,对她来说,照顾丈夫就是她的“工作”。每天早上5点,王静玉早早起床,简单梳洗后,她麻利地为丈夫换上干净的尿垫,帮助丈夫大小便,端来热水给丈夫刷牙洗脸,喂早饭。一番忙碌下来,已是早上7点。“每天早上9点到11点,要替他做康复锻炼”。王静玉边说,边为丈夫按摩腿部肌肉,弯曲、伸展,一套操做下来,王静玉已是累得气喘吁吁。“康复锻炼是住院时医生教的,为了防止久卧造成的肌肉萎缩。”随后,王静玉用轮椅将丈夫推到自制的“康复器材”前,帮助丈夫锻炼。2个小时的锻炼,让古稀之年的王静玉有点招架不住。
王静玉的丈夫朱维龙原先是一名电工。1979年,朱维龙在操作时,不慎从高处跌落,中枢神经受损造成高位截瘫。一夜间,这个家庭的顶梁柱就倒了下来。“当医生说要终身卧床时,我一下子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并多次试图自杀,甚至绝食了20多天。这个时候,她几次三番地把我从鬼门关拉回来,鼓励我要活下去。”朱维龙说。当时,面对失去生活勇气和自理能力的丈夫,王静玉一下子承担起了照顾丈夫和养家的责任。她平静地对丈夫说:“你放心,家里还有我。我会照顾你一辈子。”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王静玉才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失声痛哭。
1979年至1981年,王静玉陪着丈夫四处求医,只要听说有一丝希望,夫妻俩就不放弃。朱维龙住院,王静玉就陪伴在左右,晚上就蜷缩在躺椅上凑合一晚,一天都不曾离开。1981年,夫妻俩来到了沙洲医院做康复治疗。由于医院不提供躺椅租赁服务,王静玉只能打地铺。夏天的时候在地上铺一条凉席,冬天的时候仅在地上铺一条棉被,身上裹一件大棉袄,和衣而睡。“病房里没有空调,冬天冻得直哆嗦。还好当时年轻,能扛得住。”王静玉说。而这一陪,就是半年。这半年,王静玉从100斤一下子瘦到了85斤。正是这瘦弱的身躯,不仅每天把150斤的丈夫从医院的2楼背到底楼做康复训练,而且辗转三辆公交车到外省市求医。“每次上下车,我都要请司机或者乘客帮忙把他搬到轮椅上。”王静玉说。
除了照顾丈夫以外,当时,家里还有三个年幼的子女,整副担子都落在了王静玉的肩上。最困难的是每年农忙。家里就王静玉一个劳动力,每天早上3、4点起床干活,割稻、打谷、捆扎、搬运,一直忙到晚上9、10点才能收工。邻居看到后说:“就算是一头牛都干不了这么多活,都需要休息。”
王静玉家有一个轮椅,为了防止朱维龙久坐生褥疮,王静玉就在轮椅的座位上挖了一个直径25厘米左右的洞,并在周围包裹上海绵。此外,王静玉每天晚上都要起床4、5次,为朱维龙翻身,帮助他大小便。
朱维龙说:“如果没有老伴这么细心的照顾,我早就去世了。是她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当问及王静玉有没有后悔嫁给朱维龙,为什么能坚持35年照顾丈夫时,王静玉说:“一点也不后悔。我是他的妻子,照顾他一辈子是应该的。不管他健康与否,我都会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