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详细内容

劳动报:一颗马陆葡萄与40年的两代坚守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25-07-23 10:00 浏览次数: 【字体:

一颗马陆葡萄与40年的两代坚守


  单涛娓娓道来他与葡萄的不解之缘。


  马陆葡萄已培育了绍星一号、京蜜、早霞玫瑰等120多个特色品种。


  ■吴泽顺  

  6月的上海,嘉定区马陆葡萄公园的大棚里已经满是葡萄的果香。在上海人的记忆里,马陆葡萄是夏天水果标配之一,不管是走亲访友送上一份心意还是自家消暑,都是熟悉的“上海味道”。但是,有多少人知道,从栽下第一株巨峰葡萄到如今的“葡萄名镇”,马陆葡萄历久弥新的背后,是单传伦、单涛父子两代匠人的用心和坚守。

  近日,劳动报《职工明星会客厅》栏目邀请上海市劳模、上海马陆葡萄主题公园总经理、马陆葡萄研究所副所长单涛一同走进种植大棚,揭开马陆葡萄是怎么成为一张城市名片的秘密。

  一颗葡萄背后的

  转型创新

  “葡萄历史很久远,据说是唐三藏取经的时候带回来的,中国最早的葡萄藤种在新疆,大概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在葡萄科普城堡,单涛对马陆葡萄的“进化史”侃侃而谈,“我们马陆是从1980年开始种植葡萄的,最开始引进的巨峰葡萄甜中带酸,很受上海人欢迎,后来陆续培育了绍星一号、京蜜、早霞玫瑰等120多个特色品种。”

  这种熟识感,来自于单涛和葡萄几十年如一日打交道的经历。“天亮下地,天黑回家”是他的日常。每天一早,单涛都会骑着单车穿梭在种植基地,仔细察看葡萄的生长状况,跟进订单,一直忙到闭园。在他看来,扎根农田、亲力亲为才算“干正事”。

  20年前,单涛是老家山东的一名中学校长。2006年,他做了一个决定——辞职,来嘉定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投身葡萄种植事业。  

  单涛刚接手园区时,马陆葡萄在父亲单传伦的一手培育下已小有名气:1983年,巨峰葡萄亩产达4000多斤;1990年起,上海马陆葡萄研究所成立,陆陆续续提出“控产栽培、果穗套袋、设施栽培”等一系列上海方案,几十年来,马陆葡萄已过了产量效益、质量效益关。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传统的种植模式面临挑战,希望打响品牌的马陆葡萄需要尽快开创一条转型创新之路。怎么办?

  一方面,单涛提出了葡萄品种“调早调优”的发展策略,在品质上下功夫,大幅提升含糖量与口感,将品种扩充至120多个,成功打开高端市场;抢占春末夏初以及秋末的市场空白期,由原来的早熟、中熟、晚熟三大系列细分为特早熟、早熟、早中熟、中熟、中晚熟、晚熟、特晚熟七大系列。今年,公园还新建4000平方米的新型智能温室,这意味着葡萄上市时间能再度提前至5月中旬,较普通葡萄提前了2个月左右。

  另一方面,“我们打造了中国第一个以葡萄为主题的公园,有采摘棚,有小动物园,还有不少亲子趣味活动,让采摘旅游的模式在马陆葡萄公园活起来。”单涛告诉记者,品种丰富、品质上乘、上市周期长、采摘旅游一体化,如今成了马陆葡萄的特色优势。

  早熟品种

  正值口感最佳期

  马陆葡萄到底长啥样?多少钱一斤?平时怎么采摘?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随后前往“绍星一号”与“旭旺四号”大棚。作为马陆葡萄的特色品种,绍星一号5月底已经上市,旭旺四号如今刚刚上市,眼下正是口感最佳期。 

  果棚内,一串串饱满的紫黑色葡萄高高挂起,果粒在镜头前泛着宝石光泽。马陆葡萄主题公园副总经理、高级农艺师王素青,同时也是大棚内的讲解员。她指着一串葡萄介绍,绍星一号这个品种最大的特点是“特早熟+香味”。它属于特早熟品种,最早5月底就能成熟,比常见的巨峰葡萄早上市40天左右。目前,绍星一号品种在市面上比较稀少,线下购买价为50元一斤,实地采摘的话是40元一斤。 

  绍星一号葡萄表面有一层白白的粉状物,轻轻一抹便会消失。这到底是什么,需不需要清洗?“这是葡萄天然形成的果粉,不是灰尘,更不是农药残留。不止绍星一号,许多葡萄表面都会生长。果粉分布均匀,说明它非常新鲜。”她还提到,葡萄果粉用清水冲洗即可食用,正如老话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现在棚里的绍星一号含糖量高,咬开脆甜,果皮薄到能直接带皮吃。

  与绍星一号的紫黑色泽不同,踏入旭旺四号大棚仿佛闯入“翡翠世界”,一串串黄绿色果粒如明珠般缀满藤蔓。  

  “判断绿葡萄是否成熟,要看果粒是否透亮泛黄。” 王素青托起一串葡萄迎向阳光,透光泛黄,果肉饱满,“这个品种比绍星一号晚熟10天,目前刚刚进入成熟期,果粒大小适中,带有淡淡玫瑰香,很符合上海人喜欢的细腻口感。” 

  记者留意到大棚内少见工作人员穿梭,这套“无人化”种植如何实现?原来,大棚内安装了黑科技——水肥一体化系统,黑色的滴灌管顺着葡萄架蜿蜒铺设,末端的滴头正均匀地向根系输送养分。这套系统能根据葡萄生长周期,精准计算葡萄需要喝多少水,需要用什么肥,就像给葡萄定制营养套餐。王素青笑道:“设定好参数,系统会自动完成灌溉施肥,不仅能让葡萄‘喝’得更科学,还能把工作人员从闷热的大棚里解放出来。” 

  如今,绍星一号与旭旺四号大棚已经开放线下采摘活动,团队参观可预约讲解服务。“价格确实比市面上的普通葡萄贵些,但每串葡萄都经过品控,不会摘到青涩果。可以在试吃区先尝后买,觉得甜再摘。”王素青指着面前的一串葡萄,传授着小诀窍:“通常情况,葡萄底部这颗是整串糖度最低的,如果这颗都已经很甜了,上面的就更甜了。”

  40年光阴

  与两代人传承

  逛了一圈,不禁让人感慨,马陆葡萄能成为上海人舌尖上的城市名片,靠的绝非运气,更是培育者的热爱与坚持。在葡萄架下,单涛——这位从中学教师转型“葡萄园长”的管理者,向我们娓娓道来自己与葡萄的不解之缘。 

  “我的父亲单传伦,是马陆葡萄创始人。他1976年来到上海,先种苹果后试葡萄,巨峰葡萄就是他一手引进并量产的,并就此打响了马陆葡萄的第一枪。我上大学时每个寒暑假都来帮忙,那时候就对葡萄各方面比较熟悉了。”  

  后来,马陆葡萄公园在单涛手中一路成长,成果遍地开花:提质提优,延长葡萄上市周期,还培育出新品种——刚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证书的“马葡一号”,从发现新植株到上市长达10年之久。单涛说,种葡萄就像养孩子,一定要真热爱,要沉到底,要到田里去,去熟悉葡萄,去熟悉土壤,去熟悉气候,在这个过程中熟悉整个生长过程,用心灌溉才能培育出好果。

  此外,单涛每年还会牵头举办“葡萄早熟品种展示暨葡萄产业发展论坛”和“马陆葡萄中晚熟品种品鉴会”,邀请行业专家学者、企业、种植户,讨论葡萄产业发展、现场推广新品种。“做农业要凭良心,不能只想着产值,还要多想着为社会做点什么。”父亲的这句话,单涛铭记于心。 

  单涛说:“干我们这一行,最重要的是坚持。农业和工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它需要与时间和解。一颗葡萄从种子到挂果要起码3年,一个新品种培育要10年,这就要求我们像藤蔓扎根土壤一样,沉下心来打磨每个细节。” 

  从单传伦到单涛,两代人用40年光阴,让马陆葡萄成为镌刻在上海人记忆里的味觉名片。而支撑这一切的,正是那份敬畏、执着、较真和坚持。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