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普网:狠抓源头 融合治理 北管村加强农村自建房小区管理
编者按:进一步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持续完善“片区、村居(单元)、小微”三级网格体系,形成“上下联动、条块结合、多方赋能、群众参与”的基层融合治理马陆样板。
点点微光,汇合成炬,党建引领,红映满格。本栏目宣传展示基层单位在网格治理中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推动互学互鉴,营造良好氛围。
作为上海市第三批乡村振兴示范村,马陆镇北管村于2020年9月启动“百姓宜居家园”组团式房屋建设工程,目前姚家组一期、余家组二期已经完工且入住。
为切实推动宜居愿景转化为实景,马陆镇北管村党总支以余家组二期小区为试点,以网格融合治理为抓手,狠抓源头、精细治理,不断推进农村自建房小区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绘就农村宜居“新画卷”。
党建引领 打造网格治理“新队伍”
余家组二期共有139户,常住人口650余人。随着小区居民逐渐增多,原有自然村组的管理模式和力量存在不足。北管村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统筹各方力量,将治理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落实网格治理。设立余家新村小微网格,建立小微网格党支部,积极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由村委副主任担任党支部书记、小微网格长,3名人口协管员、3名城运队员组成常态化管理“基干”。同时,吸纳共治力量,组建“百管·先锋志愿服务队”,将10余名村民志愿者充实到小微网格管理梯队中。

完善“三级响应”。依托“小微—单元—片区”三级网格响应体系,积极推动“问题发现在一线,问题解决在萌芽”。落实“网格吹哨、部门报到”的融合治理模式,会同公安、城管、消防等力量,今年以来有效处置小区“非改居”、违法建筑、飞线充电等问题30余个,确保小区环境整体安全有序。
探索自治管理。定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小区居民联席会议等,通报管理事项,讨论难点问题。围绕小区电瓶车充电、车辆管控等议题,开展党员、户代表议事近10次。通过党员“双报告、双服务”机制,由市选调生组成“小管家志愿服务队”,在小区融合治理方面,积极建言献策,为村域治理提出了13条建议,正逐步推进解决,进一步提升小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摸清底数 上好入住居民“新房课”
从自然村落变为居住小区,部分村民以及租户思想、观念还存在一定不适应性。北管村转变工作思路,规范小区管理,强化流程管控,将事后整改转化为事前预防。
摸清人员底数。结合“四百”大走访、消防安全检查等,常态开展人口信息核查,完善建立人口信息名册。通过人口信息核查,挖掘和掌握党员户、少数民族以及专业技能人才等,做到人员底数清、整体情况明。
加强宣传引导。积极通过小区微信群、电子屏、入户走访等多种形式,立体宣传小区管理办法和安全规范须知,明确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进一步提升入住居民的规范守法意识。
开展警示教育。对于现有的相关违规现象,加强督促整改。同时,通过居民代表会议给现有居民、新进租客开展警示课堂,通过举一反三,加强共同监督和提升安全意识。
民主协商 建立小区管理“新办法”
针对农村新建小区没有适用法规、管理缺乏抓手的情况,通过上门调研、集中座谈以及数轮意见征询等,最终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新建房屋装修管理办法》《新建房屋租赁托管办法》《新建小区日常管理办法》,成为小区管理“三本法”。
规范装修施工。建立装修备案制,明确装修房屋结构、施工时间、建筑垃圾等管理全过程。村民在装修前须向村委会报备方案,与装修单位、村民组长、村干部共同审核无误后,方可开工。据统计,目前二期小区住户已全部备案,从源头上杜绝各类违规装修问题发生。
规范日常管理。围绕违法建筑、小区绿化、停车管理、垃圾分类等重点事项,厘清权责边界,规范日常管理。针对飞线充电、露天户外充电等安全隐患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形成统一安装户外充电点位建设方案。
创新租赁托管。推出“一企一栋”租赁方案,由村委会统一装修、出租村民闲置用房,规避潜在租赁问题。每套别墅最少可以提供5个单间,供企业员工组团入住,打造“一企一栋”乡村人才公寓,营造良好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