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到上海:进博会上的马陆“守艺人”陈碧娴
“这个紫藤花法华塔屏风,采用的是双面异色绣,需要两根针、两根线、两只手在一块布上同时绣。”在本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新闻中心的“上海非遗客厅”里,来自嘉定区马陆镇的“守艺人”陈碧娴正向世界各地的媒体朋友介绍嘉定苏绣的精美工艺。
“当天是各国媒体记者接待日,接待量很大,来自巴西、德国、塞尔维亚等很多国家的记者都体验了苏绣工艺,感受到了苏绣文化,还写成了各国文字的新闻报道送到各自的国家。嘉定苏绣可以借助进博会的平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陈碧娴说。
有着23年和4年缂丝经验的陈碧娴,出身刺绣世家,是嘉定区苏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这届进博会上,她带来了紫藤花法华塔屏风、马陆葡萄笔筒、紫藤花笔筒、马陆葡萄丝巾和三多九如团扇等嘉定苏绣作品,还准备了苏绣刺绣体验和迷你织布机织布体验等互动活动。
“苏绣印象中是苏州的刺绣,但其实嘉定也有属于自己本土特色的苏绣,这次带来的作品中有嘉定的法华塔、马陆葡萄等元素,希望可以让更多国家、更多地方的人了解嘉定、爱上嘉定、爱上苏绣。”陈碧娴说。
他国绣娘偶遇中国绣娘
在众多前来体验的各国记者中,其中有一位来自塞尔维亚的记者Tijana Grulovic十分心灵手巧,不仅上手很快,绣出的花纹也很精致,这令陈碧娴十分惊讶。
“跟她交流后得知,这位记者在自己国家原来也是一位刺绣手艺人。”陈碧娴兴奋地告诉记者,“因为她的本职工作是记者,这次跟随采访团来到进博会工作,没想到在中国遇上了中国刺绣,还亲身体验了中国刺绣的魅力,这种特别的缘分让我们两位跨越国别的绣娘成为了好朋友。”
镜头下记录不了的精妙
把一整根线拉松,蓬松地展现里面的丝线,捏住线的中心,用食指与拇指把丝慢慢挑开,分成更细的丝线。一根线可以再次被分为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甚至是二百五十六分之一。
当陈碧娴向各国记者们展示将一根丝线劈成0.015毫米粗细时,很多摄影记者纷纷感叹,最好的摄影机也拍不出如此细致的一根丝线来。
“劈线很注重技巧,丝线柔软容易拉断,没有耐心会越分越乱,这需要反复的磨练和平和的心境,也是初学者必练的一项基本功。”陈碧娴说。
迷你织布机竟是独家出品
“先转综,将一半的线提起来,然后穿梭,用梳子拨齐,再一次转综。”在这次展出中,陈碧娴还现场演示了织布机的运作工艺,迷你织布机还被作为伴手礼赠送给各国友人和媒体朋友。
从报名,到被选上,再到现场展出,仅有1个多月的时间,选择什么作为伴手礼最具特色,陈碧娴思考良久,苏绣明信片、苏绣手帕······最终敲定了自己亲手设计制作迷你织布机。“因为养蚕、缫丝、织布是丝织业的开始,希望这个礼物是发散大家对非遗文化兴趣的开始。”她说。
说干就干,陈碧娴在紧张的时间内,迅速筹备起来,画图纸设计织布机的部件、攥写织布机拼装和使用说明书、挑选伴手礼的包装袋、将所有材料一一分装打包,这个迷你织布机的诞生凝结着她的心血。